白岩松在儿子参加中考前,曾经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北京最好的中学,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白岩松这么说,体现了他的教育观。对儿子的教育,白岩松永远持有一种自己的观念,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白岩松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儿子。
1
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儿子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之后,孩子就对明史、清史有了兴趣,便找这方面的书去读。此外,孩子还像白岩松一样喜欢上了摇滚音乐。
白岩松没有感到一丝紧张,“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瞎胡闹,有什么用呢?但是,他在听摇滚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首歌曲,英语水平提高了。”
对于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也从不刻意去培养,“只有让孩子自由,才能成长地更快。”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结果,白岩松喜欢看球,孩子也喜欢看球,白岩松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的小名叫巴蒂。
白岩松甚至对孩子的兴趣支持近似“纵容”。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他让孩子在第一天夜里看球,孩子第二天骄傲地告诉他:“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后来,孩子成了一支民间球队的队长。
白岩松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有什么用”,相反,他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球场上运动员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与影响。
2
白岩松不仅注意言传,更注重身教。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
他家住在顶层,每天晚上坐电梯回家,做到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回家的人比较多,这样做可以方便其他人,让他们缩短等待时间。后来,白岩松发现,儿子也非常自然地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教过儿子应该怎样去做。
孩子中考完的假期,白岩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让自己放松放松。他跟儿子开玩笑地说:“你要是在这个假期学习,我打断你的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过来,告诉爸爸:“老爸,我特想学习。”
“你以为天天让孩子学习有用吗?反过来,你不让他学习,他却主动要求去学习,这就是出于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样岂不是更好?”白岩松说。
成长,从来都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不被父母理解,充满各种挣扎。对孩子成长遇到的问题,白岩松总是会回忆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体会去理解孩子、引导孩子。
白岩松回忆,自己在高中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整个高一高二,他在老师眼里都是一个“不好好上课、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最惨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
到了高三,白岩松才意识到:“是该到冲刺的时候了。”接着,他用一年的时间,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十。
所以,对于孩子身上的问题,包括第一次抽烟、第一次喝酒这样的哥们义气,也曾困扰过白岩松。他特别看得开,成长,就是充满好奇、波折的,就是需要不断纠正、改变。
3
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家长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担忧。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早恋、叛逆等等,有很多家长会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
但是,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防患于未然,意味着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经历和体会,过了适当的年纪,孩子就不会再有这种感受了。
如何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正确引导,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比防患于未然更人性化、更科学化。
所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的人生不会因为没有体验过而留下遗憾,才是父母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