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经常给宝宝掏耳朵
很多妈妈可能会问,耳屎不就是脏东西吗!实际上它对保持耳朵清洁和健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耳垢是不会影响宝宝耳朵健康的。
一、少量的耳垢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它是外耳道皮肤上耵聍腺的分泌物,分泌出来时呈液体状,非常的粘稠,干燥后便成了小块的固体状。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口腔不断的张合,耳屎会随之向外移动而自行脱落。
此外很多父母会认为耳屎是无用的废物,而其实不然。耳屎在保护耳朵方面可是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阻止异物侵入耳朵
耳屎像哨兵一样守着外耳道的大门,阻止异物侵入耳朵,保护耳道和鼓膜。当空气中的尘埃侵入宝贝的耳道时,耳屎就能把它们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如果有小飞虫飞进宝贝的耳道,一旦尝到苦苦的耳屎,也马上就会“逃之夭夭”。
“消声器”的作用
人之所以能够听到各种声音,是靠外界各种不同的声波传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所致。但如果声波过强,如打雷、爆炸等,鼓膜会因之而受到剧烈震动,容易招致损伤,时间一长,听力就会下降。而耳屎则可以像消声器那样减低声波的冲击,以保护鼓膜,进而保护听力。由于宝贝的听力还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耳屎的这种保护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防止脏水的侵袭
因为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腻性。如果宝贝在洗澡时,不小心水流进耳中,耳屎就可以发挥“水来土掩”的作用,防止脏水的侵袭,进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但是如果宝宝出现明显不适,哭闹严重,父母怀疑可能是听力障碍或者中耳炎等,就需要及时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二、用力不当造成伤害
因为宝宝还小,他的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或者宝宝乱动都会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等。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三、常掏耳朵对宝宝的危害
1、容易“掏上瘾”。
2、如果掏耳朵时宝宝乱动,稍不注意,挖耳勺就会伤及到宝宝的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宝宝的听力。
3、宝宝是各型中耳炎的多发人群,由于宝宝不会说话,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临床上常易漏诊和误诊,家长也容易忽视,容易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
如果宝宝耳屎真的很多,且有明显的不舒服表现,还是建议父母带着宝宝去医院找医生寻求帮助。
不要过度清洁肚脐眼
很多妈妈每次给宝宝洗澡的时候,都会发现宝宝肚脐眼里面好脏,黑黑的,但是又不敢用力抠,怕弄疼他宝宝,不知道应该怎么才好。
其实肚脐眼里面很容易积灰,经常会看起来很脏。肚脐眼下面是没有脂肪的,它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接,如果抠肚脐眼或过分清洗,很容易使得细菌进入体内,对于消化系统、腹腔内脏来说,都会造成威胁。
另外,肚脐眼表面凹凸不平,沾染上脏东西之后不容易脱落,想要清洗时难免用力过猛,导致皮肤发炎。
如果想要清除肚脐眼的污垢,最好使用花生油擦拭,或者洗澡的时候用温水冲洗即可,不能过度清洁,也不要天天清洗。
不要经常给宝宝挖鼻孔
如果经常给宝宝挖鼻,很容易造成局部损伤,破坏鼻腔的正常防卫功能,容易着凉感冒。
宝宝的鼻孔(鼻腔)内有一层又薄又嫩的粘膜,它的前部长有黑毛,能阻挡空气里的灰尘与杂质;里面有许多的毛细血管,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接近体温,还能分泌粘液(即鼻涕),使空气变得湿润,粘住空气中的灰尘跟细菌。因此,鼻腔是呼吸系统的第一道有力“防线”。
而一些爸妈,之所以忍不住自己“躁动”的双手,完全是因为宝宝鼻腔的分泌物太多了。但你不知道的是鼻粘膜就是分泌腺,刺激越多,分泌物就越多。如果每天不懈地清理鼻内分泌物,在这个清理过程中就会刺激鼻粘膜,从而产生更多的分泌物。
那宝宝的鼻孔到底需不需要清理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用清理的。
如果感觉宝宝鼻孔分泌物比较多,导致鼻息不畅,可以用棉棒沾清水往鼻腔内各滴1-2滴,或用母乳、牛奶滴入亦可,经1-2分钟待鼻痂软化后再用干棉棒将其拔出,或用软物刺激鼻粘膜引起喷嚏,鼻腔的分泌物即可随之排除,从而使新生儿鼻腔通畅。切勿用手或者镊子等工具强行夹出。
不要过度清洁宝贝的私处
便后需要清洗小PP,但对于宝贝私密处的护理,尤其是女宝的护理则需要适度清洁
女宝宝的私密处往往会有一些白色的分泌物,一些家长觉得这些分泌物不清洗掉会很不卫生。但实际上,宝宝的阴道分泌物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其中含有能杀菌、抑菌的物质,不仅无害,还能保护宝宝的阴部免受细菌的侵扰,对她娇弱的阴部皮肤黏膜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果过度清洁,天天使用肥皂或者清洗剂清洗,则会破坏酸碱平衡,更容易被细菌所感染。同时,宝贝的私处容易干燥,会伤害宝宝娇嫩的皮肤。总之,没有了分泌物的保护,宝宝反而会增加局部感染的风险。
清洗孩子的私处的正确做法,一般使用流水清洗就行,分泌物太多的话,每天温水清洗也可以慢慢洗掉,不用担心。
但是如果遇到了宝宝的分泌物颜色发黄有血,或者外阴红肿瘙痒,那就要带宝宝去看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