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个子长得慢, 当心“矮小症”

作者:故事说育儿 06-29阅读:1834次

面对那些身材矮小的孩子,父母总是说孩子长个这事分为“早长,晚长”,现在矮一点没关系的以后还会长个,更有家长对“二十三窜一窜”的说法深信不疑,认为23岁还会继续长个。正是很多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让很多身患“矮小症”的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遗憾终生。其实,孩子身材矮小,很有可能患上矮小症,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

什么是矮小症?

矮小症,是指儿童身高增长速度低于每年5厘米,明显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的疾病现象。简单地说,如果父母发现自家孩子在同龄的同性别宝宝中个子最矮,或年生长高度少于5厘米时,就应考虑生长障碍的可能。

专家提醒家长:发现孩子长得矮小不能等,要尽早重视,做必要的骨龄检测,了解其长高的潜能。孩子矮小并不可怕,只要早诊断,早治疗,矮小症是可以治疗的。

据中国流行病学和人口统计,矮小症患病率为3%以上,中国有800万矮小症患者。

1、家长的误区使孩子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不少家长容易走入“孩子晚长、补缺营养、家族遗传”三大误区。有家长认为孩子身高与家族遗传有关,父母个子不高,孩子的身高不高也正常;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身高低于同龄儿童是孩子发育较晚,这致使孩子临近青春期才到医院治疗,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另外有些家长自认为每天已经给孩子保证了充足的营养,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是没办法的事,从没想过找医生治疗。

2、三种激素影响孩子身高

婴儿出生后的成长主要靠甲状腺素对长管骨的促长,出生6个月后生长激素逐步替代了其它激素调控儿童的生长。两岁以后主要靠生长激素促进生长,14~16岁时性激素则起主要作用。甲状腺素、生长激素、性激素这三种激素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比例、一定水平,并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除了疾病、营养不良、睡眠和运动不足等相关因素外,若某种激素发生了改变,都会影响孩子18岁以前的生长发育。

3、三岁到青春期每年长高小于4厘米,就要警惕了

一般来讲,男25岁以上、女23岁以上就没有了长高的潜力,至于市场上宣传骨骺线闭合还能长、靠破解基因技术长高都是不科学的。为了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患有矮小症,建议家长每年详细记录孩子的身高。除绝对身高外,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更为重要,如果发现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年生长速度小于7厘米,三岁到青春期前的儿童一年连4厘米都长不到,那就要提高警惕了,最好带他们到正规医院的专业门诊检查。但是长得快的孩子,长大以后并不一定都是高个,关键是看他的“骨龄”。

矮小症多数是可以防治的

包括无明显原因而身材偏矮者。矮小症防治的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时时监测孩子身高

父母对孩子身高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及时记录在生长发育中的身高,并对其进行分析。如果对生长延迟、身材偏矮应重点观察。

2、注意营养改善

饮食不均衡,营养不良也是造成孩子身材矮小的重要因素,加强和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为其生长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营养基础。

3、积极防治慢性病。多种慢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可避免和减轻矮小症的发生。

4、关注孩子情绪起伏

过度抑郁、焦虑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所以关注孩子情绪起伏,让其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情有助于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5、纠正内分泌激素异常。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低下是产生矮小的常见原因。

6、软骨发育异常主要是维生素D缺乏或作用不全,从而造成体内钙磷代谢失调,进而影响骨骼发育。补充鱼肝油、钙剂、常晒太阳及补充维生素D或用活性型D3有效。

小编提示:孩子身材矮小,对孩子一生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身高发育缓慢,一定要提高警惕,进行医学检查,排除“矮小症”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