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用“批评责骂”的方式教育宝贝吗?!

作者:深圳卫视辣妈学院 05-12阅读:5660次

心理学家从不主张对孩子批评和责骂,因为批评和责骂中,一定包含了对孩子人品、性格的负性评判。

它们有时用一种肯定的语气表现出来,比如:

“你总是笨手笨脚的”

“你太没了礼貌了”;

有时会用一种问句的形式表达,比如:

“你为什么就不能端端正正的坐着呢?”

“你没意识到这是坏孩子的行为吗?”,

还有的时候,批评与责骂会从一些嘲讽中透露出来,比如:

“蚂蚁都比你快一些”

“你这么淘气像谁呢?大概是我在医院里抱错了吧”,

言辞似乎不那么激烈了,但是否定的信息却仍然明显。

面对批评责骂,你家孩子的表现是……?

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学的视角去尝试理解,孩子在面对这些批评和责骂时的几种典型反应背后的感受,我们就能更深刻的体会,批评和责骂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怎样的的破坏性影响。

哭闹愤怒

被批评和责骂后选择哭闹、发脾气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情绪表达他内心的受伤害感,情绪表达有多强烈,他内心里的受伤害体验就有多深。同时,这种哭闹和发脾气里还表达了对父母的愤怒与憎恨,并且带着某种控诉和攻击的意味。

极力辩解

面对批评和责骂,有的孩子会直接表达他的拒绝,但是这种拒绝并非真的是一种不接受,事实上,当孩子选择辩解的时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对父母的盲目的依从性,他们的逻辑是“你们说得都对,这些我不敢否认,我只想说明你们眼中的坏孩子、捣蛋鬼不是我,或者就算是我,但是我是迫不得已的”。

嬉皮笑脸

当孩子面对批评与责骂有这样的反应时,说明孩子在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柔弱的内心不受到伤害。这并非代表孩子没有把父母的批评与责骂吸收到内心里,反而,正是因为批评与责骂已经深深的伤害到他,他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去转化和消化,也无从表达,因此只能选择逃避的方式,否则他就会被那些批评和责骂摧毁。

默不作声

选择默不作声的孩子的内心恐怕是最痛苦的,他可能既有情绪的受伤害,也有理性上的辩驳,也想转移注意力以消除面对自尊心受损、挫折感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但是,更痛苦的是,他不确定自己能做什么,才能让自己感觉更安全一些,更能够消除当下让他难受的情境,也许在他过往的经验里哭闹、发脾气、辩解、嬉皮笑脸只会引来更剧烈的指责与惩罚……

不管孩子何种表现,都是在受伤!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不管孩子在面对批评时采用了哪种方式回应,其核心都是在采用一种方式来使自己避免去面对批评和责骂所带来的挫折感、不愉快感和被侮辱感,这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很多父母理解这一点,在批评和责骂孩子之后,还不忘加上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殊不知,父母家长所谓的“好”是要在保证孩子能心情放松的敞开心扉时孩子才能被接受得到的。因此,不要幻想孩子在情绪情感受到伤害的同时,还能去咀嚼与体会批评与责骂中隐藏着的正向意义。由此也证明,批评和责骂并不能真的帮助和改变孩子。

第二,尽管面对批评和责骂,不同的孩子发展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但其共同点是一旦把批评与责骂加诸于孩子的头上,所有的孩子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负性情绪体验,比如气愤、憎恨、郁闷、痛苦等,他们把这些负性情绪指向自身的时候,他们内在的快乐就会变少,当他们把这种情绪指向外部的时候,他们也许就会有报复的幻想,孩子就会变得充满敌意,容易与人起冲突。

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和责骂,他们就从父母身上学习和内化一种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关系模式,当一个孩子不断自我苛责、不接纳自己的时候,他也会觉得“我是可以谴责和粗暴的对待他人的”,尤其是那些和我们关系更近一些的他人,从而导致某种人格上缺陷,一生都会被关系的问题所困扰。

教育不止只有批评责骂一种方式

看到这里,家长们可能会有些疑惑,难道说当孩子犯了一些显而易见,而自己却不自知的错误时,我们也不能教育吗?

孩子当然需要教育,但是教育不仅仅只有批评和责骂这种方式,孩子可以接受指导与建议,但是却会被批评与责骂伤害。因为,批评责骂通常是对人品、性格的负性评判;而在指导建议时,我们是在陈述问题以及找寻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也就是说,批评责骂是直接针对人的,而指导和建议是对事不对人。

比如,当一个孩子磨蹭,父母说“你这个孩子太磨蹭了”“你怎么那么慢?”以及“蚂蚁都比你快一些”之类的话,就属于是批评和责备(责骂还要比这几句话的程度再深一些),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情绪体验和低自我价值感。但如果把批评责备换成指导建议呢?父母就会说“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我们马上就要迟到了”。

当然,有时候,孩子未必会采纳你的指导建议,因此在给孩子做出指导的时候,我们还要回应孩子情感情绪的部分。在上述的例子中,父母还可以这么说,“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我们马上就要迟到了。每天早晨都不能随心所欲、想玩就玩,这真是让人感觉不舒服啊”。

父母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了,后面不需要再给孩子讲道理,因为孩子或者说整个人类的心理惯性都是一样的,当我们在他人的帮助下看清楚了事实,同时我们的情感情绪又被接纳和包容了,我们自我内在的动力就会被启动,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愉快的去实行它。

作者:汤淼

至心心理工作室创办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北京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专业研究生。专长于沙盘、绘画、欧文·亚隆模式的团体成长,以及将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等疗法综合运用于儿童、亲子、婚姻及家庭咨询中,为多家心理、亲子、瑜伽类报刊杂志撰稿。

想了解更多详情,请关注公众号辣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