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小建议,和爸爸妈妈们一起讨论:如何给孩子立规则更有效

作者:Carrie萌 04-28阅读:3738次

大多数的父母都觉得2、3岁的孩子很难带,最核心的表现就是,跟爸爸妈妈对着干,没有规则感!

比如:玩具乱扔、彩笔乱画、撒泼打滚、无理取闹……什么道理都讲了,孩子就是不听。

要是能给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日常生活中“带孩子”这件事肯定会轻松很多。“熊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

可是哪家没给孩子定过规矩呢?只不过是规矩太难执行,渐渐就形同虚设了。

孩子为啥不守规则?

其实,别看孩子平时的一大乐事就是跟父母对着干,好像他们最讨厌规则。但其实,孩子从一岁多,就开始渐渐对规则有强烈要求,他们是很喜欢规则的。

不信你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些固定的、不能打破的习惯?比如: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擦宝宝霜必须先擦左脸,然后擦右脸。如果妈妈把宝宝霜全给她点在脸上一起擦,她一定会大哭。

还有个小男生,出门的时候一定得由他来关门,要是这一次,门被家人关了,他一定会大哭。

还有很多孩子睡觉前一定要有固定的程序,穿衣服的时候一定要先穿左边袖子然后才是右边袖子……爸爸妈妈甚至觉得孩子有强迫症。

但事实上,这样的状态,正好表明:

孩子对规则是很有要求的,秩序化是孩子的内在要求

在4到5岁之间规则的敏感期时,对规则更是感兴趣。

所以,让孩子守规则,并不是在和孩子的天性对抗,反而是在顺应孩子的需求。如果能用更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情况一定会有改善。

下面是7点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小建议:

一、 用客观具体的语言说规则效果更好

爸爸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讲规矩的时候,或许常用的语言是:“这样好、那样不好”;“这才对,那样不对”。

可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太过主观和笼统了一些。如果能用更明确的句子,更精确的命令,把我们的要求说出来,那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也更乐意遵守。

比如,孩子在书店里喧哗,家长简单的一句:“不要吵!”或许效果不好。

但家长温柔而严肃地一句:“在书店里小声说话”就会好很多。

有了这句话,孩子甚至会觉得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多了一层“共谋关系”。你们俩成了一伙儿的,孩子就更乐意听你的。

二、用选择代替指令。

有时候大人说,“把那个凳子搬过来,你搬不搬,你搬不搬?”叛逆期的小朋友一任性,可能就说,“不!”

但是如果给孩子一点选择,用更尊重的语言,就会好很多,比如:“宝宝,你想搬那个蓝色的凳子,还是那个红色凳子?”

小朋友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他也感觉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当然了,给孩子的选择可以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在这个范围内,孩子选那个家长都能接受。

这就要爸爸妈妈给选择的时候动动脑筋了。

三、温柔而坚定地坚持规则。

执行规则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孩子抵触的情况。那这个时候,家长就真的需要“坚定”了。

“坚定”并不需要很凶、对孩子大喊大叫。暴脾气容易激化矛盾,孩子情绪越差,就越不愿遵守规则了。

所以我们只需要表情严肃,语气温柔地坚持规则。

比如可以这样说:

妈妈知道你还想玩玩具,但又不得不把它收起来,这真是太扫兴了,你心里肯定难过死了,等你舒服一点了,我们可以一起收。

温柔地理解孩子情绪,但仍坚定地执行规则——收玩具。

四、尽量使用“顺着说”的积极说话方式。

“顺着说”的积极说话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那啥叫“顺着说”呢?

简单总结就是:少说否定词,尽量把我们习惯性的“不能、不要、不行”去掉

比如:

不能在路上吃→回家就可以吃了;

不要吵→你可以小声说话;

不要跑那么快!→你可以慢慢走。

尽量不要说“不能做什么”,尽量多跟孩子说“可以怎么做”。

这样的说话方式,不仅孩子喜欢,即便是成年人,也更喜欢这样的说话方式,它让人感到更乐观更积极。

所以,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不仅有利于教育孩子,自己也会更受欢迎。

五、让自己适当的保持距离

“我希望你现在就上床睡觉”;

“我告诉你,这里不能大声说话”;

“我不许你在这里跑来跑去”。

这么多“我”,孩子会很自然地以为,这些烦人的规则都是妈妈定的,妈妈真讨厌!忍不住就和妈妈大吵大闹起来,这不是太不利于我们亲子之间的关系了吗?妈妈也很委屈不是?

规则并不是妈妈一个人定的,妈妈不该背这个锅,而且也需要让孩子明白:规则是客观的,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规则和负责人,大家都要遵守。不如让周围的人和事都来帮帮你。

“闹钟到八点了,上床睡觉”;

“图书管理员说,这里不能大声说话”;

“那个保安叔叔说了,这里不能跑来跑去”

六、建议一个替代方案:

孩子的要求没得到满足,或者想做件什么事儿被妈妈否定了,心情肯定不会太好。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孩子乐意接受的替代方案。比如:

这是妈妈的唇膏,不适合给你玩。妈妈去给你找一支漂亮的蜡笔和纸给你。

七、可以拒绝孩子的行为,但不要拒绝孩子

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

可以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做的不好”,但绝不要对孩子说“你不好

类似下面这样的话,更是要注意:

“你不乖”;

“你就是调皮”;

“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

“这样不是好孩子”

……

这类对孩子本人“贴标签”的语言,只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亲子关系。对规则的建立没有一点好处。

规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孩子的激烈抵触,也有家长的心软和不忍。

但我们要知道,让孩子守规则,并不单是为了家长轻松,规则更大的好处是,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果没有规则,一切的对错判断都来自爸爸妈妈的心情,或者是孩子今天的“运气”,那孩子们一定会迷茫和不知所措。

而一旦有了明确的规则,规则之下,令行禁止;规则之上,尽兴发挥。

孩子们在清楚的掌握规则之后就可以从容应对,没有迷茫和压力感,安全感自然而来。

时间久了,这些规则变成了习惯,便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来督促提醒,孩子们自动自发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