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时间弄停了》:童年是每一个奇妙的日子

作者: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05-29阅读:2444次

台湾作家子鱼新作“淘气姐妹花”系列日前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系列第一集《谁把时间弄停了》,第二集《笑着笑着就哭了》。

其中,《谁把时间弄停了》入选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第十四期共读书目。在为期月的线上共读中,来自全国各地20000多名四年级同学们共读了这本哲学幽默故事集。同学们不仅积极参与,读出了一个个活碰乱跳、富有哲思的生活故事,还积极创新,开展了“新书发布会”,创作分享了“花布的诗”,展示了自己创意笔记、阅读小报、思维导图……

“淘气姐妹花”系列中故事的主人公是花瓜和花布这对姐妹花。每一本书围绕一个孩子关心的常见话题展开,比如“时间”“情绪”“公平”“暴力”等。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和思维发掘生活小事中隐藏的大智慧,用灵动的语言描写姐妹花的生活小事,在幽默的讲述中不露声色地引发哲学思索。读起来既令人忍俊不禁,又耐人思索回味。

在“百班千人的”的共读中,四年级的孩子们可是做足了“哲学探究”呢。有的孩子给作者写信,探讨一些自己还想不明白的哲学话题;有些孩子出谋划策,提提自己的意见,为作者将来的创作提供灵感;还有些孩子甚至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写出了好多不一样的、好玩的“花瓜花布的故事”……

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的赵霞老师,和“百班千人”的孩子们同步共读了《谁把时间弄停了》。赵老师还特地为这本书写下了精彩书评。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赵霞

文学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著有《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当代童年文化消费现象的审美研究》《思想的旅程——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理论观察与研究》《童年的文化影像》《幼年的诗学》《童年的秘密与书写》等,译有《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安徒生童话》《玩具历险记》《想看海的青蛙》《我的克莱曼汀号》等,出版个人散文集《我的湖》。

童年是每一个奇妙的日子

——读子鱼“淘气姐妹花”系列

读着子鱼笔下这对姊妹花的淘气故事,我想起的是德国作家迪米特尔·茵可夫在他的儿童故事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中塑造的那对小姐弟。一样的稀里糊涂而又顽皮快活,一样的混沌懵懂而又天真玲珑,大概只有从这样的家庭,才会走出这样的小孩。因为生活已经一点儿不需要这些孩子忧心柴米油盐的生计烦恼,所以他们可以在舒适的屋檐下尽情翻弄自己的小世界。又因为生活总还不可避免地沾带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所以他们翻弄的这个世界仍与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保持着亲切的联系。那是某种住在人间而又漫步云端的奇妙状态。平淡寻常的生活落在他们眼里,变得充满了别样的趣味。稀松见惯的对象与他们的感官相遇,也常会激起奇妙的想象。

他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把我们规规矩矩的生活搅得风波不定,一团忙乱,却也滋味十足,妙趣横生。为了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花瓜把家里时钟的电池统统取出来,让它们的指针定格在六点,以为这样就能让“时间停止”,可以永远只看动画片,用不着再去做功课。这个举动耽误了爸爸妈妈和姐姐计划好的活动安排,结果自然弄得家里人仰马翻,手忙脚乱。她学着爸爸的样子在榕树下“想事情”,“花爸喝一口茶,花瓜就喝一口水;花爸在纸上画表格,花瓜就在纸上画图;花爸闭眼沉思,花瓜就闭眼小睡……”当爸爸的不无爱怜地望着身边的小跟屁虫。不过,当他忽然从花瓜模仿他的涂鸦里找到了自己苦思而不得的设计灵感,心情恐怕也有些复杂。“发呆是为了要思考”,那么最后,究竟是谁模仿了谁的“发呆”,又是谁启发了谁的“思考”?

透过童年的滑稽与幽默,我们看到的是习以为常的生活如何被一个孩子的目光和理解点亮,它使这一刻的当下仿佛从这个小孩身上汲取了童年时代永不枯竭的剩余精力,变得灵动、活泼,充满创造力。哪怕这种创造其实还是一团混沌的稚气,它的兴致勃勃和生机盎然,仍给这世界带来了迷人的生气。

当然,更多的时候,两个孩子是以她们古灵精怪的想法,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搅动起一场场语言和思想的小小风暴。看着这两个未谙世事的小孩子正儿八经地琢磨和讨论起过去与现在、记忆与未来、时间与空间、人生与梦幻等宏大得几乎能把成人压垮的形而上话题,令人不禁莞尔。但仔细回味,其中却也有足以值当我们肃容以待的庄重。为什么有时候时间过得这么快,有时候却过得那么慢?为什么同样的时间,有的人感觉过得快,有的人却觉得过得慢?如果一切事情都放慢了来做,时间是不是也会跟着变慢?

如果说这样的思考未免还带着童年不更事的稚情稚趣,那么以下问题的提出或许会令我们不由自主地端正身体,收敛精神:在没有记忆的小时候,怎么证明那时的你曾经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两个我”?“如果我长大了,却没有想法,我算是存在吗?”到底是“时间跟着我一起长大”,还是“不管你在不在,时间都会存在”?到底是“人生很短暂,像梦一样”,“泡泡破了,什么都没有”,还是“在梦里面玩一种叫作‘一生’的游戏,多么棒啊!管它什么人生如梦的。”两个孩子半懂不懂间的嘻嘻哈哈,让我们看到了童年的某种令人惊讶的哲思气质。它使这些小小的故事带上了独特的气息和韵味,也带我们进一步走向童年生命世界的阔大旷野。

花布与花瓜的故事还在继续。我期待着在接下去的故事里,那种灵气饱满、引人入胜的童年生活感觉,还能淬炼得更澄净一些。比如,从花布和花瓜口中不时蹦出的“讨厌” “傻啊” “幼稚”“有毛病”“好恶心啊”等词,及其对应场景多少透露出的任性自我、自以为是等情绪痕迹,未免有损故事本身的天真情味。这可能是今天童年生活中十分常见且极易传播的一类情绪感受和表达,正因如此,一则儿童生活故事在处理这类现实的时候,尤其应该谨慎。一个儿童故事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复制儿童生活的一切面相,而在于以作家精准的审美判断和独到的艺术智慧,传递童年世界里那些既真切现实又具有美感的生活、情感与思想的内容。或许,子鱼此书的创作重心在于发掘、表现童年思考的独特情态,但我相信,对这个世界来说,文学和审美的高级境界仍然是追寻的终点。

这也是为什么在目前为止已经出版的系列故事里,我会由衷地喜欢上那则题为《怎么大家星期六都这么忙》的故事。花布与花瓜为了院子里的小提琴演奏会,正儿八经地设计和张贴海报,制作和分发门票。最后,乐曲、舞台、蕾丝边的白色礼服,一切就绪,邀请的观众却一一告假。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花布虽然有些伤心,还是决定把演奏会坚持下去。然而,花猫卡卡来了,花爸花妈来了,有时候会欺负她的邻居伙伴来了,花叔带着堂哥来了……“座位上大部分是没有门票的听众”,一个孩子的节日因此得到了拯救。这个故事里有那么一点童年的自我中心,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却是童年生命力积极的释放与确证;有那么一丝世故现实的阴影,最终触动我们的却是日常生活的明亮与单纯;有峰回路转的人生领悟与思索,最后却融化在了生命不经意的惊喜和温暖中。

花瓜的童诗以孩子气的朴素与洞察道出了此中微妙的滋味:“有门票的大部分没来/没门票的都来了/这是一个奇妙的日子”。这“奇妙”里有童年面对世界的惊异与好奇,有童年结识世界的惊喜和欢愉,也有童年热爱、享受这个世界的足意和幸福。

但愿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能拥有这样奇妙的日子。

赵霞老师的书评好精彩,我们也和她一样,好期待“淘气姐妹花”接下来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