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被赏识,一直在努力”:妈妈,求关注,求表扬(上)

作者:亲子沟通如何说 06-20阅读:345次

满腔热血换来一盆冰水,我再一次怀疑:“我是不是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总是讨不到母亲的欢心?”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岁月

妹妹电话里说父亲住院了,血管有点堵。我张罗着买票回老家。妹妹制止了我,血管已经通开了,后面就是巩固治疗,你来了也没多大作用。正好我这里一个项目走不开,只好作罢。

我打开手机商城,从病号营养品,到陪护人员简餐和夜间值班小零食,还有妹妹家小宝喜欢的曲奇。花了大几百,不能床前尽孝,再多的东西也弥补不了自己的亏欠。

过了几天,与妈妈通话中得知爸爸痊愈出院了,心里顿时轻松不少。请妈妈转告弟弟妹妹,陪伴服侍父亲辛苦了,姐姐很感激他们。

妈妈没理我这句话,劈头说:“你买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干什么?”我一愣:“哦,就是个心意嘛……”话头再次被打断:“你还买六必居的韭菜花,颜色一点也不鲜亮,味道也不如我腌的脆生,你就是瞎胡闹!”我还想解释,母亲又指出了我购买的另外的食品质次价高的情况,在我不知如何回复中,母亲一句“以后别买这些又贵又不实用的东西啦,听到没?”结束了通话。

满腹柔情,一腔热血又一次被辜负,对方是——我妈。

“我自己有工资,干嘛要花你的钱!”

母亲是一个教师,勤恳敬业,深受学生爱戴。可是我们这些子女却感受不到妈妈的温情呵护,总是处在被批评被教训的恐惧中。我是老大,五六岁就跟爸爸一起摊煤饼,到远处的车站拉“甜水”。因为做事多,出故障多,挨得呲儿也多。

一次,我端着一锅玉米粥颤颤巍巍往屋里走,不小心被一只板凳绊倒,手中的锅飞了出去,洒了满地。妈妈暴烈恶毒的声音立刻充满屋子。我当时吓傻了,过后才恨恨地想,妈妈怎么不看看我烫着没有?吓着没有?

一次,又做错了什么事,我在前面跑,母亲围着门前的菜园子追我。忽然一个拳头大的土坷垃稳准狠地砸在我的后背上,倒也没有受伤。但后面妈妈炫耀地告诉我,她向奔跑中的我投掷土块时,往前投了两米,结果准确命中。这句话我却痛在心头,妈妈,你的学问用到这了,难道虚张声势,高举轻落这些对付孩子的套路你不懂吗?

一次,我满怀深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多挣钱,给你买房子,好看的衣服,还要带你到国外旅游。”年幼孩子对母亲用生命相托的爱和依恋,往往通过甜言蜜语流露,现在想来,多珍贵呀!没想到母亲冷冷地说:“我自己有工资,干嘛用你挣钱来养?”

满腔热血换来一盆冰水,我再一次怀疑:“我是不是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总是动辄得咎,讨不到母亲的欢心?”

我常常想,母亲的嘴巴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如果里面倾吐的是理解怜惜疼爱,儿女天天沐浴在春光里,温暖亲切,一生留恋;如果里面喷出的是贬损,斥责,否定,家就变成了冰窖,亲子之间疏离和冷漠。

在外面遭受欺凌和坎坷,宁可自己默默忍受,也不愿回来倾诉。因为他们知道,在母亲这里永远不会获得护佑支持。相反,很可能会招致二次伤害。

“你看xxx那么优秀”

为了做妈妈喜欢的好孩子,我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当三好学生。在家里,除了写作业那一阵,一直都在做饭洗衣看孩子。可是妈妈像没看见一样。张口闭口就是邻居小丽多么懂事,表姐小贞多么能干。参加工作后,母亲又推出了精明强干的邻居小齐,人脉活络的对门小六子。

导致我一听到这几个名字就心动过速,热血直往头上涌。其实,这几个人也就那么回事,甚至某些地方还不如我呢。为什么妈妈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同样很努力呢?

“别人家的孩子”是毒药,“看不到”自己孩子是匕首。在毒药与匕首的联合作用下,孩子形成自卑脆弱,卑微胆怯,讨好型人格,远离快乐和幸福。

“xxx说了我才知道,这个东西真不错”

从暑期打工到参加工作,只要手里有点钱,我就忍不住会给妈妈买礼物。每次出差旅游,土特产总是源源不断给妈妈捎回来。以至于有一天我环视母亲的房子,发现里面60%以上的物件都是我的孝敬,这还不算当时就吃了用了的易耗品。

对此,母亲往往两句话,一句是:“小X大手儿(北方话,出手阔绰)”,一句是“你买这个干什么,我又不需要。”

那时,我眼巴巴渴望妈妈说两句话,一句是“这东西真好,我喜欢”;一句是“俺闺女有心了,啥事也想着妈妈。”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等来妈妈对我进贡的哪怕一句肯定。

有一年冬天,供暖前夕下起了大雪,我在机关办公室里坐立不安,想到冰冷的屋子,有心脏病的爸爸,这样寒冷的天气哪里受得住?中午下班时间一到,我飞快跑到百货大楼,买了一台电暖气,送到母亲家。没想到,母亲连连摆手:“不需要,我和你爸穿上厚棉袄棉裤就行了。”我一再解释,空气太冷,爸爸心脏受不了。妈妈还是坚持屋子太拥挤,无处安放。我离开后,让小妹拿到百货大楼退了。到后来,还一次次现场演示,说明我买的电暖气真的没处放。

后来,我给母亲买了一只电热宝。母亲又是一顿不需要,因为物件小,就扔在一边。一年后,妹妹痛经想到电热宝,拿去用了几天,回来惊喜地说:“真好用,保温时间长,还不烫皮肤。”

妈妈用了用,才破天荒地说了句:“你妹妹说了我才知道,这东西真不错”。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吝惜亲人间情感的表达,家长对孩子更是秉持一种以严厉苛待为标志的“真爱”。

好像给了孩子一个笑脸,孩子就会忘乎所以;好像表扬了孩子一句,孩子就会蹬鼻子上脸。只有像五行山紧紧压住孙猴子一样,时刻打压,孩子才会谦虚谨慎,一直走正道。

记得我妈常常在嘴上挂着一句话:“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似乎应该是那个时代政治运动的产物,被我妈拿来运用到对孩子的管理上。

结果“自卑”成为家族病。小妹学业出色,收入颇丰,却不会与人打交道。情感饥渴让她当年不顾劝阻,嫁给了了一个出租车司机,渣男吃着她,花着她,却长期对她冷暴力。小弟自暴自弃,带领全家常住啃老。而我,活成了众人眼中的“励志姐”,在强者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低自尊的灵魂,觉得自己不配被人爱,只有达到某个目标才可能被看得起。

未完待续)

作者:教育达人,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