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有出息,这四件事家长千万不能纵容!

作者:亲子派 07-02阅读:3591次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


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儿女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


有句老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可是如果养而不教,教而不言,又怎么能称得上“完美”父母呢? 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


在派妈看来,恰恰相反,天下父母皆有不是之处。


父母做不到对孩子事无巨细地管教,甚至孩子越长大,就越独立,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更有难度。


因此,督促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了父母的必修课。


派妈一直认为,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会逐渐让ta内化成自律,进而影响着孩子一生的行为准则,成为有出息的人!


再疼爱孩子,也要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



01

说谎


不知不觉,那个天真无邪、依赖妈妈怀抱的孩子,竟突然学会了撒谎。


“妈妈,我肚子好疼,不能去幼儿园了。”

“妈妈,这是哥哥弄坏的不是我。”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谎言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在他还不能控制谎言带来的后果的时候,不能使用这种武器。


不能一昧地口头禁止孩子偷钱,这事实上是一种懒教育。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敢作敢当的孩子。”


首先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第一时间表扬他说出真相的这一行为,之后再就事论事耐心教育孩子。



02

未经允许私自拿别人东西


没多大的孩子,对于“偷”和“拿”大多是没有区分概念的,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么做的后果严重性,才会滋生第一次的试探。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拿过或动过别人的零食等东西,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私取”,这大可不必觉得羞耻。这时需要父母细心引导,但不要用“偷”这个字眼来给孩子贴标签。


更不能过分严惩和旧事重提,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还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爱吃零食的,孩子之间也会产生攀比,因此得不到的孩子自尊心作祟,会产生“偷”的想法。


孩子的正当需求需要被理解和适当满足。相对地,要和孩子提前制定好规则,零花钱使用有度,违反规则会有惩罚。


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小钱包,放少量的钱,自己支配这些钱,如此还顺便让孩子养成了正确的金钱观,不会随便乱跟大人要东西。


当然,违背了规则,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能抱着侥幸心理。撒谎不可能瞒天过海,偷拿也会被惩罚。



03

乱发脾气


很多家庭里的老人对孩子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变得骄纵蛮横。


送女儿上学时亲眼看过,一位奶奶给孙子提着书包,略显佝偻地跟在孙子后面送他上幼儿园,小孙子急速走在前面。


嘴里时不时念叨着:“你快点啊,我都要迟到了你怎么还走这么慢!都怪你,早上喊了你半天,叫你给我找衣服你也没听见!”


说着说着把自己气得面红耳赤,催老人快点走,猛地一推,老人没站稳跌倒在地,也只能踉跄地站起来。


令人唏嘘。生活中有太多这样不懂尊重的孩子,稍有不满就把情绪发泄给家里无奈的老人身上。



04

不懂礼节


有的孩子自私自利、不讲文明、暴力对待小伙伴……


前几天,在地铁上刚看到一个小男孩坐在座位上撕纸板,纸屑飘散得到处都是,他的母亲也只是坐在旁边玩手机,抬眼说了句:“别划到手,快到站了!”丝毫没有制止此举的意思。


这样的孩子真让人喜欢不起来。最可怕的是父母觉得孩子小,还不懂事。如果小时候不好的行为习惯长期被父母纵容,时间久了就会成为这个人的品质。


年龄小不代表孩子可以被无限纵容,越不懂事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知道礼仪和分寸。


成绩不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通行证,教养才是。希望各位父母能从现在开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事实上也是对孩子负责。


毕竟一个不遵守社会礼仪的人,将来难免受到别人的鄙视排挤,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