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是爱孩子?其实在害孩子 | 分享

作者:博苑儿童之家 08-17阅读:2306次

编辑:小苏

01

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上周五,张姐去开家长会。

有一个环节是,家长、孩子互相匿名写小纸条,说一说,对方什么言行最让自己难过。

家长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 “不听话” “同样的错误犯好几次” “太贪玩” “犟嘴”……

轮到看孩子的答案时,却发现他们的纸条内容,倒是惊人得一致:

其中还有个孩子写着:“妈妈说的话,都是为你好。”

随后,老师选了几个孩子,让他们模仿一下自己的爸妈。

一个女生伸出右手食指,用力地戳着旁边孩子的额头,皱着眉,龇牙咧嘴地朝他吼:

说完,连翻了几个白眼,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手机,像模像样地玩着,嘴里还不住地骂骂咧咧:“当初真不该生你。”

另外一个男生模仿的,是自己的父亲,表演前他说场景是在外面,在场的家长就来扮演,当时围观的路人。

然后,他一边假装用力地扇孩子的手臂,一边大声地呵斥:

说话中间还夹杂了几句粗话

表演结束,在场家长的反应都很诧异,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居然有过这些言行。

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

可是,在孩子的眼里,那些以爱为名说出的话语,着急之时的情绪发泄,何尝不是无意、无心却又彻底、难忘的痛苦和伤害?

02

有种伤疤,是痛一辈子都好不了的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 Safe Kids 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孩子的双手,拿一张 26 分的考试卷。整个人微微后缩,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怯怯的样子。

身上刻着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无意中,孩子弄碎了花瓶,低着头,用小眼睛偷偷瞥着你,等待暴风雨的降临。

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

抱着足球回家的小孩,刚刚跟小伙伴一起,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嘴角的笑容还没消失。

谁料一到家,就被父母拎到一旁站着,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嫌弃地说:

海报的制作人,把这些话刻在了孩子的身上,就像伤疤一样。

回想生活中,我们说过的这些话,不就是拿刀刻在孩子的心上吗?这种伤害带来的痛苦,是连时间,都无法抹去的。

记得前几天,朋友说她在跟老公聊天时,无意中聊到儿子,不然怎么每次考试都考这么少,老公也说,可能是有点吧。

当时儿子刚从卫生间出来,听到这话就愣了一下,她也没怎么当回事。

之后的几天发现,孩子的表现有点奇怪,再也没有像往常一样活蹦乱跳,也不怎么爱说话了,整个人就是很丧的样子。

一开始,她怀疑孩子生病了,带他去医院检查,也没事。

一星期之后,在接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儿子突然说:

这句话一出来,朋友就慌了,问他怎么会这样想。

儿子低着头说:“我那天,听到你和爸爸,说我笨了。”

其实,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是他们最重要的人。

我们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对他们来说,是标签,更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所以,即使你忘了,孩子也会记得清清楚楚。

就像网友在被采访,回想起父母当年对自己的言行暴力时,他说:

03

看别人的孩子,不如看别人的爸妈

同事的儿子浩浩,从小的性格就比较内向,父母离异后,他变得更加自卑。

后来,同事工作太忙,在假期把他送到了画画培训班。

一开始,浩浩不怎么喜欢画画,美术老师也经常给同事发信息,说浩浩基础太差,还不喜欢表达,如果真的想要学好美术这个技能,估计需要很长的时间。

晚上回家后,同事一边看着儿子的学习成果,一边说:

因为母亲每天变着法的夸奖,浩浩越来越努力,越努力画得就越好。

到后来,美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浩浩的进步神速,这下,连浩浩自己,都相信他真的有画画天赋。

就这样,他对画画的爱越来越强烈,不断涉猎国画、素描、速写、工笔画……

最后,这个当年不被看好的孩子,在前两年以专业第一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某重点大学。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叫 “南风效应”,讲的就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寒风,结果行人因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 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南风虽柔软无力,却能化为绕指柔,让孩子在风中起舞。

04

总结

案例一,父母讲粗话,行为举止粗鲁。教孩子做事情,不但不给孩子做好榜样,甚至极其不负责任的玩手机。这种培养的方法怎么能培养出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

案例二,孩子本身考了26分,神情紧张。父母面前的孩子已经有愧疚之心了,严加指责只会加剧孩子对父母的恐惧,对解决孩子成绩分析一点作用都没有。设想,孩子经历频繁的训斥之后,不但不会想办法提高成绩,反而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这种情况自然是所有父母所不期望的。

对于90后父母来说,上小学的时候都会学到列宁打碎了姑姑家的花瓶,最终在妈妈的引导下,勇敢的承认错误的故事。就案例二中的孩子在打碎花瓶之后,一般是对这件事充满恐惧,唯恐结果迎来父母就是一顿痛骂,敢问孩子的心理阴影究竟有多大,父母可曾想过?

在年少时,正是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的关键时期。孩子喜欢运动,喜欢踢足球。其实这是个好事。弄了一身泥巴,不但不应该批评,反倒应该去鼓励孩子这种兴趣。

案例三中的浩浩,本质上是喜欢画画的。但是由于性格原因,遭到了老师的鄙视。好在有个懂孩子的父母。面对每天上完绘画课,沮丧状态下回家的孩子,没有选择去责骂孩子,反而进行了非常恰当的鼓励。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最终使得孩子走向成功。

以上三个案例,明显地显示出语言暴力和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让孩子远离语言暴力,是需要每一位幼教从业者和父母共同努力去营造的。可是,对于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人群来说,并没有多少的育儿经验,也无任何理论支持。

这可如何是好?没关系,好在还有《蒙氏语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