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心窝|我从小内向,这么多年坚持做这三件事,突破局限又能做自己

作者:大J小D在美国 09-17阅读:2124次

老公经常拿出一个关于我的很著名的段子调侃。有一天,我们吃完晚饭在小区散步,迎面遇到了也在散步的邻居就聊了一会。之后继续散步时,我突然拉着老公非要改变行走路线,宁愿绕很大一圈远路再回家。

老公很不解,我当时死活不肯解释,直到回到家后才告诉他,我发现邻居的散步路线和我们一致,按照老路继续走,又要遇见一次邻居,又要聊天一次。

作为外向性格的老公,对此是非常无法理解的,一度这个段子成了他经常笑我的梗。我现在会回击了,就是下面这句话,“我不是反社交,我是选择性社交”

我是个内向的人,有一点点轻微社交恐惧的。日常里最让充电的途径,基本上都是一个人静静的活动,极少应酬。

这一点粗看的确在喜欢“秀”的外企风格来说是非常没有优势的。我也收到过不少朋友给我留言告诉我,自己“不爱说话”,生活职场都不如那些外向的人更容易得到赏识,甚至会影响职业发展。现在看到自己孩子性格和自己相似,总是有些担心。

我始终觉得“父母是怎样的人”比“父母对孩子做什么”重要的多。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对同样是内向性格的你们有启发,从而也能改变我们如何引导内向娃的思路。

1、内向不等于没想法

“他就是能说而已,我口才不行”,这估计是很多内向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吧,我当年也是的。那是我进入职场的第一年,我总觉得和我同批进入公司发展比我快的毕业生只是因为性格外向,爱表现。

这也是我和职场导师聊天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之一。我那位澳大利亚的老大一脸认真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不愿意说,那你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吗?”

当然,之后他也和我分享了很多关于内向者的优势啊,举了好几个我们公司VP也是内向者的例子等等。但最最让我恍然大悟的反倒是他的这个问题。

“我可以不说,但我不可以没观点”,后来我就一直以此来要求自己。从那以后我才发现,真的很多时候我们是自我找借口的,毕竟“天生性格问题”比起“后天能力不足”更容易让人接受。

外向者因为爱说,无形中创造了很多思考机会;而内向者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反正不说,我也懒得思考”的局面。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可以不表达,但不能不思考。

真正内向者,只要愿意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真的更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

2、尽早锻炼演讲能力

后来,想法是有了,但是还是不敢说。我曾经光想象一下自己在多人环境下站起来说话的情景就会心跳加速,有过很多次只是团队发言,我就脸红出汗。

那时,我正好在上公司关于领导力的课程,有一句话提醒了我,有效沟通是领导力很关键的能力之一,有效沟通包含两方面,说什么和怎么说。于是,我就开始寻找如何提高自己“怎么说”的途径。

当时我参加了Toastmaster俱乐部(一个国际性的培养演讲能力的民间俱乐部,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的),那段经历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督促我每周练习一次公共演讲。我当时坚持了一年多,从一开始涨红着脸背稿,到后来蛮轻松地分享,再到后来的即兴演讲,我真的看到自己的进步。

也就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其实当时我所认为的“性格缺陷”,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能力的精进来弥补的,但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改变?我们愿意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改变?

“如何说”其实就是一门技术,比如如何面对观众、演讲结构怎样、肢体语言如何等等,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提高的,和外向或者内向并没有多大关系。

当然啦,学会“如何说”,我们还是会紧张。比如前两周我在国内做新书分享会,每一场我都很紧张,踏上舞台说的第一句话,心跳还是会加速的,这样的状态我有很多很多次,一直伴随着我。

只不过每一次我都会告诉自己,“可以紧张”,然后也会提醒自己,“我有想法,我也知道怎么表达,我是有备而来的”。

我想,这就是我学习的目的吧,不是为了不紧张,而是告诉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和紧张共舞。

3、树立自己的人际标签

我曾经一度总是羡慕那些可以和人自来熟的朋友,可以驾轻就熟说很多漂亮话的人,可以非常自然地把周围人都照顾的非常妥贴的,我在这些方面都是非常笨拙的。

那段时间,我也尝试学习模仿,因为当时的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些“外向者”的特质可以让我的职业和生活发展的更好。

那段时间我活得很累,这样逆着自己本性的改变让我消耗更多的精力。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放弃了,接受自己的性格。那么后来呢?似乎我的职业和生活都也还不错。

后来我反思发现,性格真的没有好坏,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打造自己的人际标签。人和人相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增强确定性。

确定性是什么?就是当我们对某个人进行交流时,我们可以确定地知道我们可能获得的反馈模式是怎样的:有的人会很热心;有的人看似不热心但答应了就会很靠谱等等。

这样的确定性可以让人际交往模式变得简单和可依赖,这也是大部分人所喜欢的。换句话说,即使我“高冷”,但如果我长久以来和所有人的相处模式都是这样的,那么慢慢的,大家都能理解,“我就是这样的人,并不是我对某个人有意见”,而这个就是我所说的人际标签。

这是我当年刚刚升为部门经理后的一个认知,自那以后,我不会刻意改变自己,反而每次有新员工进来后会先自嘲自己的“弱点”,确定地让对方知道我的性格、沟通模式是怎样的。

而且更加关键的是,这让我不再消耗无谓的精力了,让我可以聚焦在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说了那么多,我知道很多人也许会说,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接纳自己的性格。但我自己亲身经历过,我看到了太多外向者似乎更容易成功的案例,所以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纠结的状态:接纳性格还是寻求改变?

所以我更想和你们分享,接纳自己的性格并不意味着不改变和不进步。先修炼内功,让自己有想法;再精进技能,让自己会表达;最后调整心态,让自己成为自己。

改变和适应,如何平衡?实力、技巧、心态,这三点是我长久以来一直遵循的原则,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时在社会主流规则中找到一个让自己同样也舒服的区间,安放自己。

育己如此,育儿更是如此。

推荐阅读

1、我的成长故事

  • 我就是那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呢?
  • 我靠这三点,解决了“前读后忘,脑子不好使”的问题
  • 外企8年“潜规则”教会我的育儿哲学
  • 有潜力的职场妈妈什么样?看完这1000多份简历后的答案
  • 人生的每一个分岔路,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

2、内向孩子引导

  • 我的孩子不是内向没出息,她只是慢热了一点而已
  • 大J和小D|内向妈妈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 这4点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小外交家”从这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