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是为了要让孩子感到恐惧,带着恐惧的教养效果不会持久

作者:鸽子医生 09-19阅读:1475次

孩子被严厉惩罚还是明知故犯,怎么管教会更好?下面提供实用又贴心的解方。

当孩子每次好好说都不听,就算大声说不能动,他还是依然如故。当家长使用time-out,要求孩子不淮动,倒数计时,孩子却边哭边动,继续更严格的处罚?或是干脆算了?这个状况让爸妈陷入两难。

首先,使用time-out的前置作业要做好:Leave(离开)、Ask(询问)、Time-out(冷静)、Embrace(拥抱)、Review(讨论)这五大原则。

第一件我们要优先做的事情是Leave,离开现场。

第二个步骤是Ask,先问问孩子哪里委屈,或者确认约定好的规则。

举例来说,之前有跟孩子提醒过,如果他打妹妹,我们就要进行time-out罚站,但是在罚站之前,先跟孩子确认是不是有说过这件事情?

在ask的过程当中,也要先倾听孩子说,让他好好的说个够,你可以问他这次犯规的原因,他说是妹妹先抢了他的东西,妹妹先掐他......好,听孩子说完,我们了解了他犯规的理由,理解他的情绪,原来你是因为这样才生气啊!要是我应该也会生气吧。

虽然他很委屈,但他还是犯规了,知道他的难过,但是已经讲好了,生气可以跺脚,可以找妈妈告状,但是如果打妹妹就要time-out罚站。

当孩子有机会好好说,抒发他的感受,这时候他会比较愿意接受适当的处罚。接着就进入到T,也就是time-out,请千万不要把time-out当成处罚的手段,time-out的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自我制约的行为,当实行time-out时,只要他肯站就可以了,甚至可以请他自己决定站几秒钟,不需要因为他乱动就重来,搞得亲子关系很紧绷。

很多爸妈平常工作忙碌,在家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其实很短,如果一天相处只有两个小时,其中有一个半小时都用在处罚,还因为孩子一直乱动不好好站而一直重来,最后没有达成管教的目的,更破坏了亲子关系,何苦呢?

我们处罚他站的目的不是要让他感到恐惧或害怕,只是暂时制约他的不当行为,所以也不需要大声让他因害怕而就范,而是因为我们说好了,所以就站吧!有人认为两岁站两分钟,三岁站三分钟,不过这没有什么标淮答案,就算只站三十秒,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LATER一共有五个步骤,不是只有罚站这一个动作。

Time-out之后,就进入embrace以及review这最后两个步骤。抱抱(embrace)孩子,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已经跟你和好了”,至于review,则是跟孩子聊聊这个time-out的规定,他是否做得到,如果做不到,我们要不要稍微改变?用意是让孩子也能参与讨论并负责自己的行为规范。另外也要review生气时候有什么替代的发泄方案?妈妈说跺脚,跺脚有用吗?还是宁可进房间打枕头?跟妈妈告状有用吗?还是你告状但妈妈没听见,或者我常常敷衍你?那反而是妈妈要道歉,不是吗?

这个管教的过程,并不容易,是一个文化的改变,惩罚永远不是为了要让孩子感到恐惧,这句话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应谨记在心。

在爱里,是不应该有惧怕的。你的爱不该带着让孩子惧怕的成分,爱就是爱,在恐惧当中的教养是无法持久的,我们大家都经历过恐惧的教养文化,真的有用吗?答案是没有用!过去,有些孩子因为不会读书被安排到差班,在不断被处罚被打骂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让他感到恐惧,他一样不会读书!不会读书的原因很多,然而,只是严格的处罚,并无法真正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学习的难题。

所以,不要用恐惧当做教养的手段和目的,觉得已经这么凶了,孩子都不怕我,管不住!孩子不怕父母很好啊,表示他很爱你!管教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制约,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曾有个实验,研究员,准备了一个机器人,提醒孩子们,谁若碰机器人,就会受到惩罚!当天所有的小孩都不敢碰,因为大家很怕被惩罚。但经过几天之后,所有的小孩都来碰,因为上次是你恐吓我不能碰,会被惩罚,所以你不在时,我就要碰碰看!

研究者换另一种方式,一开始他跟孩子说这个机器人是我们接下来要送给生病住院的孩子,我们希望它是完完整整,大家收到礼物都希望是新的嘛!不希望有人摸过或是玩过,所以我希望它是能够完完整整送给那个孩子,所以大家待会可以不要碰好不好?经过说明之后,当天没有人碰。经过几天之后,那个讲故事的老师已经不在了,但是仍然有七成的孩子不去碰玩具,他们还记得之前有一个老师跟我们讲过,这个东西要送给一个生病的孩子,我们不要去把它弄坏。

这个研究证实了,恐惧式的教养只有当天有效,之后就没效了,因为只要恐吓的人不在,我就可以犯规,但如果是让孩子明白前因后果,进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教养,这个效果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还有七成的孩子愿意遵守约定,你要选择哪一种教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