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狠心”的妈妈,不是不爱,而是“互爱”

作者:今晚报 09-25阅读:5089次

主播 | 叶丹

想必当妈的都经历过“唯娃独尊”的阶段,很多家长将这一阶段延续至孩子的成年期:家里的零食、面包、饼干甚至是某种水果都仅供孩子“专享”,其他成员主动避让。由于压根就没见过爹妈吃那些东西,孩子理所当然认为此类食品都是“我的”。再加上,孩子享用时,家长虽说可能开一两句玩笑,比如“给我来一块儿吧!”“给我喝一口吧!”,孩子真给了,大人也会婉拒:“你吃吧,我不要。”哪怕孩子“护食”拒绝了大人的要求,当家长的大多一笑了之,并不跟孩子生气争抢。

如此一来,孩子便将“专享”看成了理所应当。

然而,我却是一位跟孩子争抢的妈妈:她喝酸奶时,我会让她从杯子里盛一勺带着整颗果肉的酸奶给我。众所周知,大果粒酸奶中的果粒含量并不多,我的确在“夺人所爱”

收拾屋子时,我故意“邋邋遢遢”,将睡衣随手扔在卧室一角的衣服篓里,这一切,孩子目睹。待晚上洗澡时,我嚷嚷:“妈妈睡衣找不到了,宝宝你看见了吗?”此时的闺女,连蹦带跳去衣服篓里翻腾出来,像献宝一样一路小跑拽着睡衣递给我,高兴地喊:“这儿呢这儿呢,我找着了。”虽然衣服已经耷拉地,但是我知道,这一回合,我俩都“赢了”:她体会到帮助妈妈的成就感,我成功教会了她“互爱”。

类似使用“童工”的事情还有很多,虽然不指望4岁的女儿真的能帮助我干大事儿,但是我已经让她参与到对我的照顾中了。我俩之间,并非单向的母爱,而是亲子互爱,我用“争抢”和“不称职”教会孩子爱我。

孩子小,对爱的内涵不甚理解,只能从身边人的点滴中体会爱:你喂他吃饭、包办代替、冲锋陷阵,他着着实实感受着家人对他的爱,可是这样的爱也有副作用:孩子自理能力退化,家长做的一切都是爱的体现,孩子却因此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有人说:对待子女,你对他越好,他对你越不好。这话虽绝对,却道出了一定的事实。

其实,对待幼子,完全不管不太现实,但是,聪明爹妈可以做事做一半,而另一半让他自己完成,并且“故意诱导”孩子爱自己。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不仅自理能力提高了,爱的能力也在提升。

文 叶丹

编辑 王轶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