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宽鸿: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家长来了 06-11阅读:2806次

本文由“学米大讲坛”坛主梁昌年博士提供,后末附梁博《我教儿子玩数学》一篇。

梁宽鸿参加高中毕业典礼,梁昌年供图

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梁宽鸿

我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大一新生。在很多人眼里,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不止一次听人问我父亲:“你是如何把你儿子培养进一所很不错的大学的?”

呵呵,父亲有对我进行特别的培养?他最多帮我读了几遍大学申请文书,而已!

这当然是玩笑话。实事求是地说,父母对我的培养,其实是润物细无声的,他们不仅培养了我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让我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因此,我总结出了五个要素,来和大家分享。这或许不是“别人家孩子”的标配,却应该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共鸣:

一、广泛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先跟大家分享一句名言,是 Ken Jennings(美国众多知识竞赛最著名的参加者,2004年、2005年赢了70多场知识竞赛)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那些知晓天地万物的人,他们不是一味去背熟百科全书,而是,他们对所有事物都有兴趣。

我认同并确信:学习是要靠兴趣才能成功的;有了兴趣,才能更轻松地去学习。

那么,我的广泛的学习兴趣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呢?

我不满四岁时,妈妈送我去学小提琴。第一堂小提琴课就要拉四个同样的音,那时候的我还不怎么会数数,所以,我一直拉不对,让爸爸在旁边干着急。不过,靠拉小提琴,我学习了数数的运用。

九岁时,我又学钢琴。钢琴有七个八度,可以培养乐感及乐理,这又牵涉到数和音阶的关系。妈妈还送我去上过美术和素描课,我记得有次素描课整堂90分钟就是一直在画一个球形的圆,好无聊。钢琴课和小提琴课,每次都要练习很长时间,同一个音阶一直弹上去然后弹下来,好无聊。

出乎意料的是,我上的这些“无聊”的课,竟然也培养了我对艺术的兴趣——最开始当然没知觉,当初只觉得无聊无趣无用。当我十年级选修摄影课,需要拍电影拍视频时,我才发现,小时候音乐课和美术课学过的东西,对拍摄都大有用场。我摄影课做的三个电影,在学生摄影展都获了奖——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小时候所受过的那些“无趣无聊无用”的艺术熏陶。

所以,我的总结是:幼儿阶段的学习,都是有潜在作用的,所谓潜移默化,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还经常带我去旅游。二年级时,爸妈带我去了一趟英国。在大英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画,从巴洛克风格到罗曼蒂克风格;还看到了埃及的木乃伊(有点惊讶,有点害怕,却也让我对埃及文化顿生兴致)。十一二岁时,我们全家去过意大利,我记得我们看到了罗马竞技场,看到了庞贝古城。我们还去过西安,看了兵马俑(多么神奇啊,以当时的科技,建造兵马俑,完全可称为奇迹)。这些见识,让我对历史对地理等多门学科,都生发出浓厚的兴趣。当然,我的兴趣,也包括科学、英语和中文。

二、强大记忆力的培养

小时候,奶奶教我认汉字。她把纸剪成小方块,每个小方块上写一个字,每天教我学几个,顺便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这个从三岁开始的游戏,训练了我对图像的记忆及对声调的记忆。

我五岁时,父亲从昆明花博会买回几本“小护照”,里面有参展国家以及中国每个省的简略介绍,省会啊人口啊著名景观啊,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那些东西非常着迷。奶奶于是把每个国家和首都、每个省和省会的名称,都写在一个本子上。我会乐此不疲读,反反复复读,直到记住为止,爸爸再来考我。

大概我一年级时,父亲从南京买回26本中文古书,其中有一本《百家姓》,读起来非常枯燥。父亲鼓励我:“你背一页我给你五块钱。”利诱之下,到最后我练到了仅用133秒就背出整个百家姓。

背百家姓本身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但父亲有意无意间对我进行了增强记忆的训练。后来,在高中阶段,我参加了很多知识竞赛,靠记忆深刻,反应敏捷,我的竞赛成绩都还不错呢。

三、所学所用连接的培养

心理学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的记忆是连在一起的一些神经网络,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新东西,它会让这些网络加强或改变。要想记忆成功并且长久,一定要深刻理解所记忆的东西,最好这些东西对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意义”使记忆成为我们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

父亲给我讲过一个例子——某位奥数很不错的小学生,当父亲拿一个容积200ml左右的塑料杯子问“这是多少毫升”,他回答“不知道,可能10ml吧!”这个例子让我明白,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生活即是学习,学习即是生活,二者紧密连接不可分割。比如容量,如果生活中不连接具体,它就既抽象又空洞。六岁时,我就会在家里找出瓶瓶罐罐,看它们的容积每个是多少,可乐瓶355ml、矿泉水买500ml送100ml所以总共600ml。我还顺带学到了500+100=600这样的三位数加法。

十年级时学世界历史。那年父母带我去了柬埔寨,在吴哥窟,我立刻感受到我学的东南亚历史不只是干巴巴的课本,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一个很庞大的寺庙,活生生立在眼前,它让我把课堂学习瞬间跟现实建立起确切的连接。这样真实的连接,非常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有一次我去看眼睛,遇到一个护士姓昝,这个姓非常少见,但因为我背过百家姓,便脱口而出(昝念zǎn),我能读出这个字令昝护士惊讶不已,她说甚至她的语文老师都不敢念呢。这样的应用大大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连接,就这样无处不在!

四、学习的自主意识的培养

我10岁左右的时候,爸爸读了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把科尔伯格的道德六阶段用到了学习中。爸爸把心得分享给我,说:

  • 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原始阶段,学习是为了躲避惩罚。父亲说这是他当年的学习动机——他经常会因为不学习而被爷爷打;他才初一爷爷就让他学代数和三角……他的学习是很不情愿的。爸爸从没用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来对待我。

  • 我的学习是从第二个阶段开始的,就是奖励,比如我背百家姓就是“奖励”的范例。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学习都是由外在因素决定。

  • 第三个阶段的学习是为了讨好别人。其实我必须说,我的很多课外课,包括小提琴、钢琴、艺术、美术,都是为了讨好爸爸妈妈而学的。

  • 第四个阶段的学习,是为了纪律。我觉得分数该算是纪律的另一种组成——我的很多同学,都是为了得到好的分数而遵守纪律。

  • 第五个阶段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学习是为了帮助别人。这个,其实我有做过——我奶奶因为年老不太能说话了,每次去看奶奶,我就陪她下跳棋,帮助她练手练脑。

  • 第六个阶段的学习,是我们都想达到的最高阶段:学习是你自己的原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通过学习帮助自己提升成为更好的人。

10岁时爸爸给我的分享,让我知道什么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到九年级,我记得,每次数学考试前,我都会主动跟爸爸一起复习每个单元学过的数学概念,一加强记忆,二把没搞懂的概念搞到非常透彻。我相信,当一个人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以后,他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倍增的。为别人而学习,为奖励而学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真正到达第六个阶段,学习是为了自己,才会发现,原来学习本身也可以是富有意义和充满乐趣的。

五、利用学习工具的习惯培养

五岁那年,妈妈在美国工作,我和爸爸在中国,我非常想念妈妈,爸爸就教我给妈妈写email。据爸爸说,我的第一封email,光是打I love you三个字就花了半个多小时。那过程大费周折,却让我迈出了自如地使用计算机的第一步。

八岁开始,每年复活节,我们都有一个卖巧克力的募捐活动,爸爸会跟着我挨家挨户敲门售卖巧克力。为方便记录顾客信息,姓名、地址、电话、品种、数量、金额,父亲教会了我如何使用Excel,也就是数据表格。那时买我巧克力的大概有六七十人,用Excel里的公式,一下就可以算出来我卖了多少巧克力,收了多少钱,非常方便好用。第二年复活节,我就能独立用Excel记录我所有的买卖了。九年级生物课上需要用Excel,我的很多同学都不会,还是我教他们的呢。

父母还教会我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在21世纪,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工具。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要求带电脑上课的,所以我经常在经济课、心理学甚至历史、政治等课程中,老师每讲一个新概念,我就用搜索引擎或网络百科更进一步拓展学习。包括读课本时,每当读到新概念或新单词,我都会搜索查询,看一下这个概念跟其他概念是如何结合的。这也算一种学习连接的方式,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方式。网络上还有其他的资源,包括翻转课堂,都是应该被很好运用的学习工具。我记得物理中有一些概念,比如地球引力,我就是靠翻转课堂来加固我的课堂理解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个人,只有自身对学习有兴趣,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学生。因为归根到底,学习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当孩子还小,家长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找到增强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其次,家长还应该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也就是我爸爸提出的学习三原则中的最后一个原则——学习,必须要有合适的环境。

本文系梁宽鸿同学的演讲《学习,我的未来之路》的文字稿,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梁同学的演讲录音。

我教儿子玩数学

梁昌年

先申明一下,我从心底里就不认同哈佛女孩、牛津男孩那类书所传扬的理念。每个人的能力,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每个家长的价值观和因此所造成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是不同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不想论断是是非非,而是提醒一下此文的读者,如果您的目的是为了功利,我下面讲的简单例子,可能对您不会有太多作用。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学习的本能,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拔苗助长,而是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出这些本能。下面分享的,不仅仅是我的育儿经验,而是观察儿子和其他一些孩子成长的心得体会。

梁昌年和儿女们(作者供图)

数学是我的强项,儿子的数学也不错,所以大部分的例子,都是有关幼儿的“数学教学”的,虽然我和儿子都没有觉得我们在学习。

一、儿子最早的数学教育是催眠曲。

儿子两岁的时候,每天晚上八点多我要哄他睡觉。我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背儿歌。

怎么办呢?

我无意中用了我的长处。他的催眠曲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九百、一千;

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二万、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九万、十万;

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五十万、六十万、七十万、八十万、九十万、一百万;

二百万、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六百万、七百万、八百万、九百万、一千万;

二千万、三千万、四千万、五千万、六千万、七千万、八千万、九千万、一亿。

(二和两可以互换,如二十万,两千万)

您还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不知道是数字太枯燥,还是这个催眠曲的韵律非常好,结果非常奏效,念完80个数,他基本上就睡着了。更没想到,四年级的“大数的认识”,在两岁前就这么给上完了,呵呵。

二、认字也能学数学

儿子另一个难得的数学教育是奶奶教他认字。

三岁的时候,他看到比他小半岁的一个女孩能够认20个字,回家就对奶奶说,奶奶,我要认字。

这下好了,每天早上一边喝牛奶,一边认5个字,雷打不动的作息规律!

奶奶从《婴儿画报》读过的故事里找出生字,自己写好,一个个教他认(呵呵,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图片,更不需要精装本的必读或儿童必认之类的书)。

奶奶把字分为3类,已复习的字(100%认得)、待复习的字(有时候认得)和生字。对已复习的字,每周或者每月复习一次。10个10个地数……这样,到5岁时,他已经认得了800到1000个字。认得这些字的同时,他学会了1000以内的数数、写法,甚至打下了速算的基础!

我在学米屋教了两年小学生之后,才意识到了奶奶教学法的简单和伟大之处。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奶奶都会!而且,语文和数学一起教了……这是目前学校的老师绝对做不到的!我之所以说绝对,有几个原因:1)小学老师是分科教学;2)小学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3)他们不可能如此尽心尽力地来带每一个小孩!而且,奶奶60岁时得过脑溢血,身体一直不太好,当时已经70岁了,绝对没有精力也不会去拔苗助长。相反,身体不好还能让孙子更体贴和帮助奶奶做事,学到语文和数学里学不到的人际交往。

三、跟着播音员学数学

奶奶还有一些生活习惯,比如说每天晚上都要看新闻联播和后面的天气预报。儿子也一样,两岁多一点,刚学会说话但话还说不全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播音员报明天的气温。

非常有趣的是,他的小脑子当时只能记一位数,所以2度,12度,零下2度,他报出来的都是2度,让人忍俊不住!

还有一个细节,儿子三岁的时候,每天早上一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烤箱上的时间,而且念出来。听了他的每天的报时,我无意中发现,他每天早上的起床时间都是7:05加减5分钟,生活非常有规律!

当我发现如今的孩子,二年级还不会认时钟,不知道二张十元是四张五元,我才明白我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多么地了不起。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下雪了》,讲的就是三年级的儿子一看到下雪,就拿温度计到室外去量温度的事。这不正是布鲁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吗?请问,现在的老师和家长,有意识去创造和利用这些教育机会吗?

四、创造一个相互信任的学习环境

儿子不到5岁时候,女儿才两岁半。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中山陵玩,女儿说累要我抱。这时候,如果我抱了妹妹,哥哥也会跟着要我抱的。

我对儿子说,来,我们一起数有多少级台阶。这一招还真管用,一口气数了300多级台阶,早把累这件事忘记了……再看现在二年级的学生,甚至有100以后就不会数了的情况。

不要说老师没教的一定不会,老师教了的也还是不会。为什么?家长从来没有和孩子一起认真学习过,也没有用心在一起生活过。即使是帮助孩子做作业,也是和收租或讨债者一样,没有一个互相信任、互相激励的环境。

我呢,则是因为自己很“懒”,所以无意中让孩子们身体和大脑都稍微勤快了一些。(呵呵,我和那些反复强调用正确的理念、方法和操作去教育孩子的书的作者不同,就是在儿子面前做一个真实的父亲,其中也包括自我管理,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五、不妨先用点“笨”办法

儿子一直到四年级,学校与我们住的地方只隔了一条马路,就是为了让他多睡一点觉。只有充足的睡眠,脑子才能够正常发育。否则教多少知识,也很难灌进去。

那时,儿子的问题是有些胆小,什么事都要大人陪。在二年级的时候,我让他自己走到学校去,他不干,再怎么讲道理也没有用。

他对数字很敏感,对钱的多少也就很在乎,于是我利用他的这个特点,给了他一个建议:你连续走10天,第一天我奖励你10元钱,第二天9元,……第十天1元,以后就没有了。

干不干?

他想了一下,这个很划算,就答应了。结果,十天下来他赚了55元,1加到10的连加结果也记住了。

人和人不同,我们不需要蠢到非要用高斯的算法去教每一个孩子,因为高斯是自己发现的规律,而奥数班的孩子不是。然后,我再给他讲高斯的故事,他就能够理解速算方法了。因为,速算是懒人的本能,是聪明人的技巧。做父母的,要因时因地调整自己的角色,鼓励孩子成长。

不幸的是,有许多家长,自己懒得学习和转变,却一直去追求“聪明”的方法,结果总是不如人意。

六、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儿子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能游四百米了,我开始教他分数。

我教他数学,从来不用教科书,用的就是生活。我和他说,我们游400米,要游8个来回,16个单程。游玩一个单程后,我告诉他这是十六分之一。也就是说,25米是400米的十六分之一。游了一个来回,是50米,这就是十六分之二了。然后又说,我们只要游8个来回,现在游了1个,是几分之一呢?是八分之一。所以,十六分之二就是八分之一。

一个月下来,他就掌握了分数的表示和简单的约分。然后平时在别的地方再应用应用,就融会贯通,完成了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而现在的孩子,却是在三年级背“一米的绳子剪成7段,绳子长米,是1米的”,六年级背“最大公因数……”本意是好的,但完全脱离了孩子的生活。

再加上老师的备课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刻板的知识,应付升学率的要求,使得大多数的知识点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甚至还时常会出现一种怪现象,越贴近生活的问题,越不知道如何解答。

最典型的例子是,儿子6岁的时候就对所有饮料的容器大小了如指掌,因为他认得毫升两个字,总喜欢比较哪个多。他对250ml、350ml、500ml、550ml、1.5L、2L都有直观判断,比我都强(呵呵,我现在能写出这些典型的数值,都是他给我洗的脑)。

我拿一瓶农夫山泉的水问那些奥数成绩好的四五年级同学,他们马上说“老师没教”或者“学校没学”!而我问“550毫升等于多少升”时,他们能够马上回答出“0.55”!这样本末倒置的学习,让我啼笑皆非。

呵呵,目前学校里出现的教学难点的确都是客观事实,但在我的子女身上,却都没有发生。这不是因为他们聪明,只是因为他们是活在真实的生活之中。

换句话说,我没有把高大全之类的内容抽象出来去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吃五谷杂粮,自己能抽象出多少就是多少。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他们的知识积累而与日渐长。而目前的中国教育,因为教育目标的功利性和家长心态的急功近利,已经把教育从本末倒置推到了危在旦夕的程度了。

……

这样的例子应该还有一些,我有意选择了不同年龄段的一些“难”的知识点,来说明小学数学就应该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学。过早地去学习什么思维训练,剥夺孩子思维的空间,压抑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就会有欲速不达、物极必返的效果。

我不能断言现在家长的盲目其实是赔了孩子又折兵,但绝大多数家长,的确是无视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去给社会上许多完全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辅机构填补钱袋的。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解法应该而且只能是,家长自己要学习,要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是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

教育重新回归生活,充实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