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说
kaishushuo
国内某大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课题叫,《新经济时期的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这项研究样本涉及国内72个地级市4309个家庭,数据显示,在子女婴幼儿以及中小学阶段,子女性别对父母幸福感并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7岁至30岁期间,男孩父母的幸福感显著降低。
这结论似乎与“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并不一致。纵观所有重男轻女的家庭,本身就存在着不平等,父母和子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而夫妻关系多半也是。
现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不少家庭纷纷追生。“重男轻女”这一现象正在无意识地悄悄发生,如何尽最大努力避免重男轻女影响,有意识地平等对待两个孩子,才是父母们最应该做的。
作者 | 蔡尖尖
1
朋友玲玲是独生女,也是一个开朗优秀的妈妈,
有次在闲谈中她突然冒出了一句:
“有时候,我会想爸妈或者不是真的爱我,
不过是他们没有办法而已。”
从小到大,妈妈对她的管教一直非常严厉,
她从来也觉得父母是为了自己好。
上大学时,修习双学士的她,
拿到了去国外当交换生的资格。
听到这个好消息,爸爸喝多了几杯,
醉醺醺地对着她说一句话:
“你要是个儿子就好了。”
这句话,就像一根细细的小刺,
骤然间深深地埋进了她的心。
结婚后怀孕五六个月的时候,
她的父母通过熟人早早知道了肚子里是孙女,
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
玲玲敏感地捕捉到父母脸上流露出
无法抑制的几分失望。
但很快妈妈就笑着说:
“没事你和小陈都是独生子女,
咱们还可以再要一个。”
那时国家的二胎政策还没有开放,
但玲玲却以剖腹产不宜再次孕育的理由,
拒绝父母让她抓紧怀孕的提议,
直到宝宝四五岁,
为这个事和父母发生过几次争执。
“其实我挺喜欢孩子,
独生子女的孤独我很清楚,
有两个孩子最好,经济条件人手也能够应付得来。
但是我很害怕,万一要真生了个儿子,
我爸妈会怎么对待大宝?
小孩子是很敏感的小动物,肯定对她影响不好。”
有一天晚上,困得睁不开眼睛的女儿,
突然搂住玲玲害怕地问:
“妈妈你不会不要我吧?”
玲玲认真询问后,
原来是女儿听到外公外婆时不时地唠叨,
“让妈妈给你生个弟弟好不好?”
还有一些人会开玩笑问女儿:
“你想不想让妈妈再生一个弟弟呢?”
玲玲这才知道这种大人们看似无心的谈话,
已悄悄地成为了孩子本来晴朗天空里的一朵乌云。
或许这个时候的她也开始怀疑,
自己的性别是不是错了?
2
玲玲的事情,并不是孤例。
因为性别,有很多孩子当生下来的那一刻,
就被默认是个错误。
这种伤,有时候来自环境,
有时候来自长辈,然而更可能来自父母。
假如孩子从小就因为性别而受到了差异对待,
被敷衍忽视,冷漠甚至鄙视,
很容易就让她对自己的性别有天生的罪恶感,
渐渐的,她变得自卑,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厌弃。
而这种想法,甚至可以“一代传一代”,
这就是所谓“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有的妈妈会把这种自我厌弃,
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如果自己有了女儿,
就再一次重复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或者用加倍疼爱溺爱,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
有的女性为了证明自己不比男性差,
拼尽力气向父母和周围的人
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乃至透支自己,
穷尽一生,就为了向父母索取一点公平对待的爱。
有的孩子,一旦有离开家庭的机会,
就犹如断线的风筝,
远远地离开了自己的父母,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比路途更遥远。
相信很多人都遇见过这样的事,
或者身边就在发生这样的事,
但最怕的是,我们许多已身为父母,
正在无意识做着这件事。
3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达,媒体的进步,
这种观念在不断地被更新和摈弃,
像玲玲这样懂得治愈自己,
发现自己,纠正自己,
然后开始正视孩子教育的父母越来越多。
抵御伤害,父母的爱才是最好的盾牌
有的时候,并不是父母自己有这种想法,
然而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
伤害却已经在悄悄发生。
当时玲玲在听完孩子的问话后,
就温柔地向她解释:
因为姥爷姥姥只有妈妈一个孩子,
妈妈从小就特别孤独,
所以才会想要多一个宝宝,
家里就会更加热闹。
妈妈可以和你拉勾勾做约定哦,
如果真的会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
妈妈和现在一样爱你,绝对不会有任何变化。
安抚好孩子后,
隔天玲玲就和父母进行了一次坦诚的长谈,
表示很久之前爸爸的那句话就给她带来过伤害,
希望以后在孩子面前不要提及这种类似的话,
让她受到惊吓。
至于二胎,
也要先给大宝做好足够的心理铺垫才能要。
玲玲的处理方式,不但及时安抚了孩子,
还取得父母的理解支持,这个意外很快就翻页了。
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
一方面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稳定的关爱,
另一方面也要和长辈诚恳沟通,达成共识,
让以后家庭的氛围稳定,不影响到孩子。
孩子本源力量就来自父母的爱和观念,
即使是亲人,甚至是外界对待孩子态度,
也是很大部分取决于
孩子的父母对待这个事件的态度,
这也是孩子抵御伤害的最好盾牌。
姐弟模式的二胎,教育更要慎重
二胎家庭,最容易出现区别对待,
其中最容易出现的是
姐姐加弟弟的模式。
二胎本来就不是简单的1+1,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组合,
大宝都会本能害怕失去宠爱,
如果姐姐被父母叠加忽视轻视,
很容易对于自己的弟弟产生各种攻击行为,
借此来夺取父母的注意力。
朋友燕姐苦恼地和我倒苦水,
她觉得自己对女儿投入教育的心血和爱
不会比儿子少,
为什么女儿还是经常说自己偏心,
特别在孩子闹矛盾的时候,
说妈妈只顾着弟弟。
经过仔细地询问,
原来是燕姐觉得儿子比较小,
而女儿大了几岁,
如果两个小孩有冲突,她就会和女儿说:
“弟弟这么小,你应该让着他”,
“做姐姐的要懂事,不能欺负弟弟”。
而女儿就会愤怒地哭喊:“凭什么呀!”
庆幸的是她的女儿敢于呐喊,
而有很多女孩,
在父母明显的区别对待下,
在长大后,只要有机会就会犹如断线的风筝一样,
远远地离开了这个家,
和父母保持着心理距离。
我和燕姐提议多观察,少插手,
即使两个孩子打架,他们也有自己的和解方式,
不能用年龄大小性别来做评判的基础,
而只看事情本身对错。
哪个孩子如果抢东西、没礼貌、
不尊重他人、骂人……
都必须统一的教育态度。
实际上,
父母如果能提供给两个孩子充足而平衡的爱,
大孩子通常会有照顾小孩子的天性,
也乐于承担这样的责任,
而幼小的孩子,
也得到多一份来自手足弥足珍贵的爱。
认真想想,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
为我们的孩子留下一个一脉相承,
手足相依的亲人,
不才是我们生育二胎的最大目的,
最初的动机吗?
用性别限制孩子,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男轻女
有很多父母并不是不爱女儿,
只是在教育中,
常常会用性别来限制女儿的各种可能。
如果她性格又活泼好动,
又对小汽车之类的玩具感兴趣,
常常会得到这样的评语:
“你看你,一点也不像是个女孩子!”
“女孩子就应该喜欢娃娃,玩过家家啊。”
如果孩子谈论自己的梦想时,
有的父母会赶紧科普:
“女孩子最好当公务员,当医生护士,
当老师,一辈子安安稳稳最舒服。”
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
有的父母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女孩子书不用读得好,将来嫁得好才重要。”
这些说辞,其实就是在隐晦地告诉女儿,
你不能探索自己,你不可以有野心,
不必去做得更好,
早早就为孩子的发展安置了一块隐形的天花板。
正是因为从小进行这样的限制教育,
才会有“女儿不如男”的最终结果。
而这种人为造就的谬误,
又加深了家长的不自信,
使父母不敢对女儿抱有更高的期望。
请不要早早剪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其实她们,本可以走得更远。
优秀的孩子,和性别毫无关系。
凯叔问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您是否也曾无意识地用性别来限制了孩子?
作者:蔡尖尖,写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温暖的情感树洞。尖尖而立,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