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过于“懂事”?太听话的早熟孩子都有一颗缺爱的心

作者:严淑女 07-11阅读:4014次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过于“懂事”?太听话的早熟孩子都有一颗缺爱的心

原创 |严淑女,台湾儿童文学研究者、儿童文学博士,擅长以绘本育儿

大多数家长,一直发愁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太过“懂事”“听话”反而是更大问题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去参加一个亲子活动。活动的主办人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知名的企业家,参加活动的是妈妈、宝宝还有几个保姆。

活动过了一半,孩子们被保姆带着去旁边的公园玩了。只有一个才两岁的小姑娘,由保姆带着,一直在室内,十分乖巧听话,相比其他屋内屋外跑来跑去的孩子,实在安静太多。

大家的重心慢慢转向这个安静的孩子。听她妈妈的表述,我大概知道了孩子日常的生活状态:乖、懂事、早熟、妈妈会安排甚至指挥她一切事情。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小女孩基本上都依偎在保姆怀里,妈妈很少抱她,给孩子喝水、穿衣服,都是妈妈指挥保姆做,并叮嘱孩子要听话。

我当时做了一个提问:你平时会和孩子一起玩吗?

孩子的妈妈很骄傲地回答:当然了,我每周末都会和孩子玩一会。我家孩子经常处于思考的状态,我觉得她特别聪明,这么小就会冷眼看世界了。

我又问到:你知道孩子平时喜欢吃什么吗?

她的回答是:我都是找营养师给孩子配餐,按照最科学的食谱喂养孩子,这样才健康啊,不能让她随意吃东西。

在其他孩子吵吵闹闹吃巧克力、小点心、冰激凌的时候,小姑娘也表现的异常“懂事”,貌似一个无欲无求的小大人,静静地看着窗外的气球。

孩子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

1.父母之间的关系冷漠。

果不其然,我后来了解了小姑娘父母之间的关系,妈妈与爸爸年龄、经济收入差距较大,在家里基本上不交流不沟通,一天到晚话都没两句。而且,爸爸在家里基本上就是缺失形态。整个家庭的氛围就是冷漠、无话,所以也就造成了小女孩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场景,也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2.与孩子的互动过少。

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孩子凡事敏感、恐惧社交、心事过重、极度缺乏安全感。会用自己的听话懂事,来赢得父母的认可。父母一旦把孩子的这种“懂事”当成孩子好带、省事,往往又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或者其他事情当中,造成恶性循环,再孩子大一点以后,会用报复性的逆反来攻击父母带给自己的冷落。

3.对孩子的要求过多。

我当时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小姑娘当时坐在一张垫子上,妈妈对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宝宝,就坐在这里,不要起来,地上太脏。想必其他时候,这位妈妈也会对孩子做任何事都会有所要求,这种行为直接压制了一个孩子活泼爱动的天性,让孩子过早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行动受限的受挫感,举手投足都会在意妈妈的要求和管束。

事实上,像这样在生活中被冷落、被过度管束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通常会用压抑,让自己看起来很乖、很懂事。如果父母也没有察觉,用正确的方式和她沟通,引导她抒发自己情绪,勇敢表达她的想法,将来她在人际关系上,就会有更大的挫折感;表现在外的学习状况也会不好。

没有父母的协助,她必须独自面对内心和外在的交互煎熬,会让她更退缩,成为没有自信的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大伤害的,父母一定要正视这个问题。

如果,你发现你家或你身边也有这样小女孩或小男孩,建议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共读《玛丽太乖了》(文/希琳·严·布里奇斯图/玛丽亚·莫内西略,河北教育出版社)这本绘本。

故事中的玛丽就是一个说话声音小,大人都说她乖巧又懂事的小女生。她和妈妈去百货店要为弟弟选礼物。但是,她一直不敢大声说出她的想法,所以她想要的玩具,不断被大人先拿走了。一直到最后,她鼓起勇气大声说:“蓝色小象是我要送给弟弟的!”她勇敢表达,也拿到她的小象。

绘本故事中的场景和方法,让孩子学会只要你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能和别人轻松沟通,提高社交商,还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父母作为孩子最初也是一生的引导者,原生家庭的关系会深深地影响孩子,这个作用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所体现,在孩子产生意识以后,父母就应该用独立、尊重的态度来处理与孩子的相处,我们需要提供的是爱和帮助,而不是过多干涉。

父母更不要用懂事去要求孩子,孩子心中健康而正面的感恩,是出于对父母为人格局的敬佩、对父母处世方式的认同。所以,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要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请给太听话的早熟孩子更多的爱,才能让她成为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