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须知:解析宝宝咬人打人的背后真相及对策

作者:大叔的育儿经 10-13阅读:1115次

宝宝老是喜欢咬人,比如吃饱了奶会咬妈妈一口,玩的开心了会狠狠地咬奶奶一口,烦躁的时候也会咬爸爸一口。

如果任由她咬够为止,她会冲你笑一笑。如果你大声地喊疼,宝宝就会哇哇大哭。

看网上有人说,3岁以内的宝宝咬人是正常的成长过程。那父母被宝宝咬的时候就只能忍着吗?

当然不是!

今天就让我们学会五个妙招,智慧应对小家伙的咬人举动!

首先搞明白,宝宝为什么会咬人?

宝宝咬人,很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

① 出牙痒痒

宝宝4~6个月开始长牙,长牙的时候会伴随着各种不适感,会不习惯多出来的小东西,也会痒和痛。

此时,宝宝需要通过磨牙来缓解这种不适感,于是会咬妈妈的乳头,咬小玩具,咬任何能咬到的东西。

② 表达情绪

这个阶段的宝宝不会说话或者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更分辨不出自己行为的好坏。

他们通常喜欢用咬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心了咬一口,生气了咬一口,害怕了咬一口,不舒服了咬一口……

❤ 以下情况都是宝宝在表达“说不出口”的情绪哦!

——“妈妈,谢谢你!”

宝宝吃完奶后使劲儿咬妈妈一口,这其实是在向妈妈表达心中的感谢,仿佛在说“妈妈,谢谢你给我这么好的乳汁吃”。

——“妈妈,我喜欢你!”

看到胖嘟嘟、可爱的宝宝,是不是有种很想咬一口的感觉,来表达你内心的喜爱?

其实,宝宝咬人有时候也是这种喜欢的表达,看到妈妈亲自己的时候也想咬妈妈一口。看到爸爸下班回来了,也会咬爸爸一口,表达自己看到爸爸的欣喜之情。

——“妈妈,我好害怕!”

带着宝宝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比如假期带他回老家,面对不熟悉但争着抢着要抱自己的叔叔大婶,他会害怕,没有安全感,会使劲儿抓着妈妈,也会咬妈妈。

此时,宝宝咬人是他保护自己、战胜恐惧的一种方式。

③ 模仿学习

不少爸爸妈妈常常会假装咬宝宝一口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宝宝是一个模仿高手,他会记住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等自己想要亲亲妈妈或者表达喜欢妈妈的时候,就会学着咬妈妈。

嗯,你能假咬宝宝,宝宝就不能真咬你么?

④ 寻求关注

你小时候有没有用离家出走、早恋、玩游戏的方式来引起父母关注的经历?

其实,宝宝也有这种寻求关注的需求,只是,他能做的行为很简单,也很难掌握其中的分寸,那些小动作往往演变成咬人、打人,抑或是大声尖叫等等。

这样应对就错了……

宝宝咬人的时候,该怎么破?以下几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大声喊叫

有妈妈分享说,最初被儿子咬到,本能地大声喊叫后,儿子被吓得哇哇大哭。

被咬后,爸爸妈妈们记得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大声喊叫,一方面会吓到宝宝,另一方面也会让宝宝陷入一种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情绪的迷茫中。

不停训斥

宝宝咬人后,有的妈妈会带着责怪之意唠叨孩子:“都跟你说了,咬人会痛的,为什么就是不听!”“咬人是不对的,不能咬人知道吗?”

其实,孩子对于咬人这件事还分辨不出好坏,妈妈可以给予适当地引导,比如告诉他可以这样摸一下,或者这样抱抱之类的。

以牙还牙

有位妈妈说,她有次实在是被儿子咬痛了,就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方式咬回去,初衷是想告诉儿子,咬人是会痛的,期待着他能感同身受,从此“痛改前非”。

却不曾想,宝宝会以为妈妈咬他是对他的一种回应,是在跟他玩亲子游戏,于是很兴奋,就更加乐此不疲地咬咬咬了。

宝宝咬人,正确的处理方式在这里

那么,面对宝宝咬人,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呢?

第一招:第一时间控制住事态发展

坚定地告诉宝宝“不能咬人”“不能打人(拍人)”。如果宝宝的情绪(不论兴奋或是愤怒)非常激动,立即从他的身后环着双臂抱紧他,待宝宝的情绪逐渐稳定后,试着带他一起安慰被他伤到的人,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笨拙的道歉,最好能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做一些补救,甚至让宝宝一起帮助处理伤者的伤口。如果宝宝的情绪许久不能平复,先代替宝宝向被他伤到的人及其家人致歉,然后带着他离开现场,找个安静的地方接着交流。

第二招: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宝宝攻击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宝宝,因为宝宝当时常常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那样只会引发你与宝宝之间的冲突。搂紧宝宝,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示理解。

第三招:告诉宝宝行为的后果

告诉宝宝被打和被咬都会很疼,但千万不可以以暴制暴。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但若对宝宝实施肉体惩罚,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他“下次你也可以这样做”。要客观地帮助宝宝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但绝不给宝宝制造罪恶感。

第四招:教会宝宝正确地表达情绪

教会宝宝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对方就拉一拉手,要拉着宝宝的小手示范动作;比如不高兴不愿意就大声说“不”,要陪着宝宝一起喊出来;比如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要尽可能把每种情景向宝宝演示得足够详细。

第五招:帮助宝宝合理地释放压力

尽量通过调整周围的环境、改变成人的情绪行为来帮助宝宝释放压力。另外,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带宝宝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来尽情释放压力。

第六招:不要过多评价宝宝的行为

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平时避免让宝宝过多地听到大家对他“打人”“咬人”行为的谈论,也不要因此给宝宝冠上“小霸王”之类的绰号。要多关注宝宝的细微变化,当他有“打人”“咬人”的倾向时,就要及时干预制止。如果宝宝4、5 岁以后还是有明显持续的攻击行为,可以带着他拜访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