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总结】柑橘黄化原因:营养失调黄化、病害黄化

作者:柑橘产业联盟 02-12阅读:1904次

老刀注:橘树不会说话,各种病虫害引发的病症,大都要从叶片的表现进行判识,而病态叶片大都表现为各种黄化,因此识别黄化叶片是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橘树不会说话,各种病虫害引发的病症,大都要从叶片的表现进行判识,而病态叶片大都表现为各种黄化,因此识别黄化叶片是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因为柑橘黄化的原因很多,整理出来后篇幅很长,所以《柑橘黄化原因考》将分成营养失调、黄龙病、其它病虫害三个部分。笔者水平有限错谬必多,也恳请同仁多多指导。

一、营养失调黄化--缺素性黄化

现代农业营养学说中的四个定律:

1、最小养分律。植物的产量由生长所必需的各种因子中供给最少的因子所决定。也就是木桶短板理论。

2、同等重要律。作物对各矿物元素需要量相差悬殊,但是这些必需矿物元素对于植物同等重要。

3、不可替代律。各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其固有功能,各元素间不能相互替代。缺啥元素,就必须施用该元素进行补充。

4、报酬递减率。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增加,单位劳动和资本所获取的报酬却在减少,过量投放获得的报酬有可能为负值。

柑橘生长必须有十六个元素的参与,其中绝大部分的碳元素是以光合作用的形式从大气固定;氢、氧由水提供,其它每种元素都必须从土壤获取或由种植者提供,矿物质元素在树体内过多或者过少,叶片都会出现非常专化的表现,从业者通过识读这些表现可以了解到发生了什么问题,从而能进行正确的应对。

缺氮黄化

表征:老叶首先均匀失绿,重者到最后叶片全面变黄,无光泽,易落,新梢叶片均匀淡绿乃至黄色,自剪早。

发生原因:施氮量过低、虽然施肥但土壤干旱无法吸收,或者大雨将氮素淋洗损失掉了;磷钾钙肥给施过量导致拮抗。

解决办法:给施氮肥、调节土壤湿度、改良土壤使得土壤有蓄肥能力。

缺磷黄化

表征:老叶失绿无光泽,呈古铜色。严重时在老叶尖端、叶沿发生枯焦,开花时大量落叶,果实皮厚。

发生原因:磷肥施用太少;或者磷肥浅施、远施根系无法接触;ph值偏离6.5太多,磷被其它元素固定。

解决办法:使用水溶性磷肥、深施磷肥,调整土壤ph值。

缺钾黄化

表征:老叶叶尖出现褪绿黄化,严重时叶片卷曲皱缩、叶尖叶沿坏死,接近花期会大量落叶,果实小而皮厚,树体抗逆性差。

发生原因:给钾太少或者土壤持肥能力差淋失;土壤干旱无法吸收;给施过多的镁、磷、钙造成拮抗。

解决办法:使用含钾肥料,调节土壤湿度。

缺钙黄化

表征:嫩叶叶尖和根尖受害,可致使嫩叶叶尖失绿变黄,叶沿和主脉间出现细小坏死斑,叶片主脉缩短叶片变成心形,根系停止生长。

发生原因:土壤偏酸钙容易流失,钾供给量太大造成钙拮抗,土壤给施太多磷和硫固定了钙。

解决办法:增施有机肥+钙镁磷肥,调整土壤ph值;淋硝酸钙等钙肥,控制磷、硫的投放,叶喷补钙。

缺镁黄化

表征:老叶黄化失绿,整叶在基部留下一个界限明显的绿色倒“V”形。

发生原因:柑橘需镁量大而南方土壤普遍缺镁;大量给钾造成镁被拮抗;生长季后期镁大量向果实转移。

解决办法:防治缺镁首先要重视土壤给镁,叶面喷雾给施量很少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另外要注意检查钾的投放量,新手经常无谓投入过多的钾导致树体缺镁。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劣质肥料以硫酸镁为基础,大量使用会出现镁过量黄化,叶片边沿有对称性灼伤,叶片会失绿,严重影响根系生长。

缺硫黄化

表征:新梢叶片均匀黄绿色至黄色,近似缺氮但叶片要比缺氮更黄。叶沿叶脉有干枯,老叶保持正常。

发生原因:硫投放量少。

解决办法:使用硫酸钾作为钾源,在钾足量后硫就会超标,因此现在柑橘已很少能见到缺硫的症状。

硫过量黄化

叶片尖端和叶沿出现出现黄色斑驳,并向内延伸,而主脉保持绿色,与硼过量表现接近,严重时可导致钙和钼的缺乏,落叶枯梢甚至全树死亡,常见于新手盲目大量给肥。

解决办法:合理施用肥料。

缺铁黄化

表征:嫩叶先受害,老叶正常。叶脉保持极细的绿色网纹叶肉淡绿色至黄白色,叶片大小正常,有时枝梢会枯死。

发生原因:碱性土壤铁可吸收性下降是最常见因素。给磷过多造成拮抗、土壤墒情太差也会导致发生。

解决办法:调整土壤ph值,减少硫的投放,使用螯合铁肥。

缺锌黄化

表征:新叶狭小直立,簇生,仅主脉和侧脉附近呈绿色,其余组织呈浅绿色至黄白色。

发生原因:土壤含锌量低或者偏碱,大量给磷钾导致拮抗,树体大量抽梢导致锌供应不足。

解决办法:控制磷投放量,使用丙森锌、代森联、噻唑锌等高含锌量的杀菌剂。需要注意的是锌过量会导致缺铁+叶沿烧伤,当锌害发生时可以增施磷、钙进行缓冲。

缺硼黄化

表征:轻微缺硼叶片变厚而脆,新叶出现均匀水渍状半透明斑,严重缺硼叶脉木栓化、破碎,叶片扭曲,顶芽叶片基部坏死;花多而弱,果小畸形皮厚硬,果心、果肉、白皮层有褐色树脂沉积。

发生原因:南方土壤本身含硼不足、有机质含量过低,雨水淋洗都可以导致缺硼。

解决办法:根据树体大小施用硼肥。

硼过量黄化

硼是应用浓度很严格的微量元素,漫无目的的给硼很容易导致硼中毒。硼中毒和硫过量都是常见肥害,症状也很接近:叶尖黄化褪绿,严重的会烧灼叶片,甚至导致叶片大量脱落。

缺钼黄化

表征:叶片上发生黄斑,早春先是出现水渍状斑,逐渐扩大。缺钼新叶以中脉为轴合抱。

发生原因:土壤含钼低,或者土壤过于酸化,导致钼被铝和铁固定成不可吸收的化合物。

解决办法:降低土壤酸度,喷施含钼的叶面肥。

缺锰黄化

表征:和缺锌一样为脉间失绿,但是缺锰可以在老叶发生,叶片大小正常,新叶呈现浅绿底上有绿网纹叶脉,略凹凸,遮阴面多发。

发生原因:土壤ph值偏离正常值导致锰被固定,或者长期偏酸锰被淋失,土壤含锰量低,偏施氮肥、锌肥造成锰被拮抗。

解决办法:调整土壤ph值、使用代森锰锌、平衡施肥。

锰过剩黄化

表征:柑橘叶尖、叶沿有褐色斑点,严重的话老叶会脱落枝梢上仅仅剩下顶部的新叶,内膛产量很低,果实会先出现绿斑,在成熟后转成紫色。

发生原因:土壤过酸、大量使用含锰杀菌剂、品种敏感。

解决办法:调整土壤ph值,停用含锰的农药,更换不敏感的柑橘品种。

缺铜黄化

表征:缺铜枝梢软而弯曲,叶片暗绿色,比正常叶片略大。严重时嫩叶先端茶褐色坏死,接着沿叶沿向下发展,可以导致整叶枯死,下发短弱枝条,易干枯、早落和爆皮流胶,枝梢老熟时伤口呈红褐色。

发生原因:酸性和砂质土壤中可溶性铜易流失, 过多施用氮肥和磷肥,或土壤中含有过多的镁、锌、锰影响了铜的吸收利用,从而诱发缺铜症。

解决方法:使用有机铜杀菌剂、增施粪肥改良土壤。需要注意的是果园大量使用铜制剂会出现铜过量现象,树皮也会开裂,根系褐色,引发老叶大量脱落、新叶缺铁等症状,如果确认铜超量,可以给施磷、钙进行平衡。

氯过量黄化

表征:叶尖开始黄化枯焦向下扩大,可引起大量落叶落果。

发生原因:氯虽然是柑橘必须元素之一,但是需要量比较小,降雨带来的氯就基本上可以满足柑橘的需要,因此很难看见柑橘缺氯,但是错用高氯肥料农药、种植在盐碱地上而砧木不适配容易出现氯害。

解决办法:选用合适砧木和肥料农药。

营养失衡总结:

1、缺素诊断要先看缺素黄化发生部位是在老叶还是在新叶,再看叶片大小是否正常。辨识难点:区分缺钙、缺钾;区分缺锌和缺锰。

2、缺素要观察是否有病虫害或者干旱、沤根、土壤ph值偏激等可导致吸收障碍的因素,纠正缺素首先要解除环境胁迫因素。

3、使用矿物质肥料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投放以避免发生拮抗,缺素纠正要先做平衡法然后才做加法,施肥时要注意有机肥为主,添加钙镁磷肥等矿物质深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不容易出现缺素症状。

4、缺素纠正要结合其它目标,综合各种手段进行,比如上文提到的用杀菌剂补锌、锰、铜,盲目使用复合微量元素造成微量元素毒害并不少见。

二、病害黄化

脂点黄斑病

病原:子囊菌球腔菌属。

发生规律:6、7月感染,9、10月发病,砂糖橘易感本病。

防治方法:上半年用好保护性杀菌剂,下半年用好治疗性的杀菌剂。

褐斑病

病原:链格孢菌。

发生规律:从4月到9月都可感病,春梢发生最严重,秋梢次之,夏梢较轻,褐斑病从侵染到发病时间很短,造成黄色晕斑和叶脉褐变,可引发大量落叶,本病专化性比较强,杂柑多见。

防治办法:针对性的选用内吸性、保护性复配药物效果比较理想。

炭疽病

致病原:半知菌刺盘孢属、子囊菌小丛壳属。

发生规律:本病弱树多发,高温多雨、低温高湿情况下易发,全年可发。有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之分,棵引起枝梢枯尖,炭疽病病斑呈淡青色至暗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发展快,枝干、果实均可感病,可引发大量落叶。

防治办法:农事上要整顿果园水利,强调通风透光修剪确保园地环境湿度正常;合理施肥,合理挂果以保持强健树势;化学药物上:咪鲜胺、腈菌唑、溴菌腈、二氰蒽醌效果不错。

棒孢霉褐斑病

致病原:半知菌棒孢霉属。

发生规律:高湿度利于孢子萌发,春末夏初、8、9月发作。本病初发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稍内凹,外观类似溃疡病但是叶背无隆起,无菌脓,橙类、橘类多见。

防治办法:通风透光、保持强健树势;化学药物上绝大多数的真菌药物都有效果。

芽枝霉褐斑病

致病原: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暗色孢科、芽枝霉属。

发生规律:主要在4月侵染,6、7、9、10月均可发病,橙类、老弱树容易发病。

防治办法:农事上强壮树势,通风透光降低湿度,药物上强调在真菌孢子萌发的季节做好保护工作,下半年采用低等真菌有效的真菌药物。

溃疡病

致病原:假单胞菌。

发生规律:夏秋抽发的梢和果实容易受害,在组织幼嫩还没有气孔前和老熟后无法侵染。溃疡病是细菌性病害,易从伤口入侵,发病后管理难度很大。

防治办法:无病苗、防风带,敏感品种一梢三次以上的细菌药物。

膏药病

致病原:担子菌亚门柑橘白隔担耳菌。

发生规律:本病致病原需要介壳虫、蚜虫的排泄物作为养料,4-6、9-10月多发。

防治办法:修剪上重视通风透光,化学防治上强化对介壳虫和蚜虫的管理,已发病的枝梢刮除菌膜后涂20倍石灰乳,或者直接剪除。

赤衣病

致病原:担子菌亚门鲑色伏革菌。

发生规律:4-11月均可以发生,5月中旬会爆发。管理不善的郁闭老果园发生比较严重。

防治办法:做好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冬季清园涂白;严重发病后刮除菌膜不现实,因此平时要加强对真菌的管理,矿物油对本病由一定效果。

树脂病

致病原: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

发生规律:该致病原全年均可侵染,尤其是受冻害时,病菌侵入叶片发作叫沙皮病。树脂病4-5、8-9月发生,枝干病害严重时切断了树体物质的上下交流,对应发病方向的树梢呈环割过度状。

防治办法:增强树势营建良好生态,防寒治虫,多雨季节用好保护性药物,治疗需要有三唑类、有机铜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等内吸性药物参与。

脚腐病

致病原:疫霉属、腐霉属等低等真菌。

发生规律:高温多雨、土壤粘重,果园郁闭重发,砧木不同抗性差距很大。

防治办法:农事上强调降低湿度通风透光,砧木需要种高一点;治疗上“浅刮深刻”,几天一次涂抹甲霜灵、乙磷铝、甲氧基丙烯酸酯等对低等真菌有效的药物。

碎叶病

致病原:柑橘碎叶病病毒。

发生规律:嫁接传播、农事修剪刀具传播,枳壳砧木高感。

防治方法:种植无病苗木。

贡柑碎叶病叶片症状

裂皮病

致病原:柑橘裂皮病毒。

发生规律:嫁接和修剪工具传染,枳壳砧木高感,定植2、3年后砧木皮层开裂,树势急剧衰退。

根腐病

致病原:根腐病致病原比较复杂,一般为卵菌纲低等真菌。

发生规律:淹育后容易发生,土壤益生菌群数量少容易发生。

防治办法:规划果园时要防止积水,土壤給施菌肥。

二、虫

害螨叮咬直接吸取叶片营养导致叶片白僵黯淡无光,害虫在树体寄生、产卵、钻蛀后往往续发感染导致组织坏死,影响树体营养物质交流导致叶片出现黄化。

红蜘蛛

害螨猖獗时被害叶片呈现许多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全叶变成灰白色,造成大量落叶和枯梢。

介壳虫

椿象

(刺吸口害虫穿刺后续发感染)

蚱蝉枝条产卵

天牛

(枝条内的天牛幼虫)

(天牛钻蛀孔和木糠)

透翅蛾

一点蝠蛾

豹蠹蛾

蛴螬

线虫

环境因素

鼠害

水害

热害

寒害

低温导致新梢黄化无法老熟

土壤ph值偏激

土壤粘重

人为因素

嫁接不亲和

过度环割

药害

肥害

目前在柑橘种植群收集到的可导致黄化的因素几大类约47项,实际上不仅于此,比如衰退病也能导致黄化。

三、黄龙病黄化症状

初发病枝梢:梢叶转绿停顿,从叶片主脉、侧脉附近,叶片基部和边缘开始变黄,逐渐扩展,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最后全叶黄化,有时会脱落成秃枝,现场触觉检查发现叶片较硬较滑则把握较大。

黄龙病中期---斑驳的枝条上再次抽发出缺素样枝梢,上缺素下斑驳是中期黄龙病典型特征。

旧枝梢黄而新抽发的枝梢正常则不是黄龙病。

黄龙病叶

黄龙病斑驳叶片是现场判识黄龙病的主要依据,特点是黄化以株叶脉为轴左右不太对称,以叶重部为轴靠近叶梗端发展快。

黄龙病斑驳叶片靠近叶梗的部分先黄,或者叶子边沿先黄。

黄龙病斑驳叶片黄色部分与绿色部分的交界不明显,叶片暗淡硬化,需要注意的是天牛等钻蛀虫危害也能出现这样的叶片,不过钻蛀虫危害斑驳叶片依然柔软,现场调查可以在枝干找到病部。

黄龙病斑驳叶片黄化发展示意图

一些柑橘品种黄龙病叶表现为沿叶脉黄化,与疫菌褐腐病烂根导致的叶脉黄化很象,但是疫菌褐腐病叶片黄化不导致叶片变硬,黄龙病沿叶脉黄化靠近叶柄端先黄、叶肉可比叶脉更黄。

本图取自《柑橘黄龙病田间诊断与综合防控技术图说》

疫菌褐腐病烂根

黄龙病判识要点

1、褪绿枝梢、缺素(黄骨)枝梢,依次发生,也可并存,由病梢的状态可以了解到病害发作的程度。

2、黄龙病叶片有:均匀不转绿叶片、斑驳叶片、缺素型叶片、黄骨型叶片四种。

3、黄龙病判别以斑驳叶片为主要指征,牢记病叶黄化左右不对称、叶基先黄、黄绿交界不明显、病叶硬而滑这四个特征。

4、地头判识病树需要从叶片沿枝梢、枝干、根颈、根系一路探查,排除其它问题。

病树处理

当确认是病树后就要择机将病树砍去,以免在果园成为传染源扩大损失。病树砍除前要喷速效杀虫剂杀灭病树上的木虱,以免倒树后带毒木虱飞迁扩散传染。残桩的处理方式有两个:1、锯槽灌草甘膦然后覆黑膜,2、用烧病树树干的热碳灰去埋残桩,靠热量将残桩烧死。笔者喜欢第二种方法,可以不用草甘膦,也不需要处理黑膜。总之勿令其象下图一样返生,返生后抽出的梢还是地头传染源。

用药土经验

1、因为内吸性药物固然可以毒死木虱,但是木虱已经叮咬完成传毒,故而在大风前后最好能使用触杀的杀虫剂,以免风迁木虱为害。

2、吡蚜酮有口针封闭效应,原来希望它能控制木虱传毒,但笔者在增加吡蚜酮后,当年发病率、次年发病率和其它管理组无区别。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种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