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唬”教育过时了,如今流行好好说话

作者:小鹤育儿大讲堂 03-24阅读:2362次

前段时间,有一部名叫《奇迹男孩》的电影,以高评分、好口碑走进了大众视野。片中,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奥吉的父母和姐姐,他们用包容、理解和关爱,鼓励着这个先天脸部畸形的小男孩,让他一步步重回社会,收获了友谊与自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并不懂得该如何正确地跟小宝宝进行沟通,有些时候,家长们给宝宝下禁止令的时候,懒得解释理由,就直接用“吓唬”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你再这样,妈妈不要你了!”“以后要听话,不然我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外面很黑的,有妖怪会抓小孩儿!”……这些“吓唬”宝宝的话,张口就来、说的时候很容易,却很可能对宝宝的成长不利!

1

对事物的认知出现偏差

例如:“你再乱跑,警察叔叔就会把你抓走!”

副作用:虽然妈妈们深知警察的正义使命,但小宝宝却并不懂这些道理。“吓唬”只会让“偏差的认知”长久地留存在宝宝的脑海中,让“警察”成为了“恐惧感”的代名词。

2

缺乏安全感,过度焦虑

例如:“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你再这样,大家都会讨厌你的!”“你再不睡觉,就会被妖怪抓走的!”

副作用: 3岁以下的小宝宝分辨能力有限,并不知道爸妈的“吓唬”,只是一种变相的谎言,TA们感受到的只有强烈的情感剥夺和极度的不安全感,甚至产生焦虑和自卑等多重情绪。

由此可见,“吓唬”并不是一个教育宝宝的有效方法。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正面的引导和巧妙的沟通,更有助于TA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1

向宝宝灌输安全知识

例如:“宝宝,妈妈知道你很好奇这个插座。但它比较危险,里面藏着一种叫‘电流’的东西,如果你不小心摸到,它就可能会伤害你,把你弄疼!”

当宝宝企图做一些可能会出现危险情况的事情时,妈妈们可以在“阻拦”的同时,从细节入手,给予宝宝正面的引导和解释,并指出以后发生此类情况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2

制定规则,奖惩分明

例如:“因为看电视太久会伤害眼睛,所以,我们必须要中途休息一下哦。现在,我已经定好了闹钟,十分钟以后,我们一起关电视好吗?”

在限制宝宝的一些行为时,妈妈们其实还可以“套路”一点。首先,与宝宝一起商定“游戏规则”,包括“晚上10点前必须睡觉”、“在游乐场玩2小时就得回家”等。其次,对宝宝要奖罚分明,宝宝遵守规则可以得到奖品,破坏规矩就得接受惩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培养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所以,鹤爸鹤妈们,别再用这种“不着调”的教育方法随意吓唬家里的小萌宝了。真正的教育不是用“威胁”和“恐吓”让宝宝听话,而是少否定、多鼓励,温柔引导和耐心沟通,让宝宝正确认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