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此地200多个婴儿被埋在一起,是未解之谜?最小的为初生婴儿

作者:熊大大话故事 11-23阅读:5577次

提示:交河故城200多个婴儿墓葬的形式虽然与瓮棺葬有所不同,也不可能如李静训一般有众多陪葬品,但人类对于孩子的爱却是不变、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如今,创造交河城的车师人虽然消失在茫茫史海里,但那些婴儿墓葬却见证了爱的永恒。两千多年的时光像风一般飘然长逝,那些婴儿依然是车师人深爱着的孩子。

新疆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在交河故城官署区旁边有一个大型的墓葬群,在曾埋葬着200多个婴儿。据考证,这些墓葬的年代当在公元10世纪以后。为什么将如此多的孩子集中葬于此地?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的国王在亡国前,君臣们怕自己的后代落人异族手中,集中杀害埋葬的。但也有专家认为,也可能是当时这里发生了一场瘟疫。其中原委,还是难解之谜。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故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婴幼儿古墓群是考古工作者上世纪在故城西北角发现的,仅从地表可辨认的就有230多个墓穴。经试掘显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不过10来岁,最小的仅为初生婴儿。如此集中的婴幼儿墓葬群为世所罕见,令人难以置信,都说它是未解之谜。

其实,对于世间的太多谜团,人们往往先想到的是历史、考古,常常忽略了人类爱的因素的存在。交河故城婴幼儿古墓群之谜,大约就是这样的,人们在想到非正常死亡的同时,给了这些婴幼儿太多的同情,却淡化了他们的正常死亡,淡化了当时交河人对他们的爱。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幼童的葬俗就与成人不同,如仰韶文化儿童死后葬具使用瓮棺,不是埋葬于成人公共墓葬区,而是埋于居住区内,体现出对儿童怜悯爱护的观念。瓮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人们会在陶器底部钻开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这种种特殊的葬具,使用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它的出现与后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观念,即灵魂不灭。考古证明,婴幼儿瓮棺葬多出现在居住区,是体现当时人们对小孩子的体贴和爱护,为的是防止野兽对小孩子尸体的伤害(也有因小孩太小,未行“成丁礼”,人们认为其不能埋进本族成年人公共墓地的的可能)。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瓮棺是死者实现转生前所居的模拟“子宫”,用瓮棺葬埋葬夭折的儿童是为了加速死者的二次转生。

需要说明的是,瓮棺葬的陶瓮以及瓮盖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储物器随机拿来用于埋葬之用。因此,出土的瓮棺规格不同,形状各异,其中瓮盖也是由陶片、陶钵以及陶盆等随机组成的。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此外,很多瓮棺底部的小孔,有的钻成很规则的圆形,有的则是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小陶片,其内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这种墓葬在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地都有发现,也有少量的成人瓮棺葬。2016年5月,河北省文物部门在郛堤城墙体倒坍夯土中就发现了是100多座战国时期的瓮棺葬。现场遍布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内以瓮、盆等陶器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为一具棺葬。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瓮棺葬,成人的只有6座。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城区西北部,在史书记载及相关研究中,多被当做战汉时期军事防御城池。当地历史学者认为,瓮棺葬墓地实际上是郛堤城的一部分,大规模儿童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当时城池的繁荣。

如此一说,所谓的新疆交河故城200多个婴儿墓葬之谜就不是什么谜了,与郛堤城儿童墓葬一样,它也说明了当年交河城的繁荣。另外,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意外发现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静训墓。李静训是个九岁的女童,字小孩,今甘肃天水人。李小孩的外祖母为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隋文帝杨坚长女杨丽华。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杨丽华十分悲痛,舍不得离开她,就将她埋葬在了的万善尼寺中。万善尼寺位于隋都的休祥里,距宫城西墙外不远,出宫城南门,沿着承天门大街西行出安福门即辅兴里,辅兴里西边就是休祥里。被埋葬于这种地方,是连皇帝都是做不到的、享受不了的,但杨丽华却做到了、李小孩却享受到了。只因为李小孩是个小孩子。而这也是经过经隋炀帝同意了的。交河故城200多个婴儿墓葬的形式虽然与瓮棺葬有所不同,也不可能如李静训一般有众多陪葬品,但人类对于孩子的爱却是不变、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如今,创造交河城的车师人虽然消失在茫茫史海里,但那些婴儿墓葬却见证了爱的永恒。两千多年的时光像风一般飘然长逝,那些婴儿依然是车师人深爱着的孩子。(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