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生病, 医生说和免疫力无关!

作者:懂宝贝学堂 06-20阅读:1483次

比起兴奋过头时的调皮捣蛋,宝宝生病难受时的打蔫磨人是家长历的更大的劫。“我的宝宝总生病,免疫力差,应该怎么补?”面对家长们近乎千篇一律的提问,月小咖想反问:大家都急于寻求答案,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总”生病,真的只是免疫力惹的祸吗?

一、家长眼中的“总”生病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好吃的,买!好玩的,买!即便是医生眼里的“米其林”“小胖墩”,在家长眼中也都和年画娃娃一般可爱!所以,不夸张地说,宝宝生病是爸妈的劫,既劫走积蓄,也劫走时间。关键是,孩子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哭闹都揪着家长的心,分分钟让你感受痛彻心扉的力量。

关心则乱。有家长说,我的宝宝“总”生病……可家长眼中的“总”≠医学上的“总”。就拿常见的“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例。如果宝宝在冬天“不小心”咳嗽两声,宝妈就神经紧张起来,“要不要去看看医生”“孩子一定是患上呼吸道感染了”……过几天“不小心”又咳两声,宝妈就想“她怎么老咳嗽”“这孩子免疫力太差”……

医学上怎么看?先说“呼吸道感染”,是指累及上、下呼吸道以及合并发热的呼吸道疾病,持续至少2-3天以上。再说“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3岁以下(以上)婴幼儿每年8次(6次)或以上呼吸道感染;或每年连续6个月有3次以上呼吸道感染,持续2年以上。

对比以上数字,家长不难看出,自己眼中的宝宝“总”生病其实与医学认定的“反复”症状有出入。真正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是指三天两头反复发生一些较严重、化脓性感染的宝宝。孩子每年“不小心”患上几次感冒发烧,是正常现象,根本谈不上免疫力低下。

二、生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如果把宝宝的免疫力比作盾牌,分布在生活各个角落的病原体就是时刻准备攻破免疫防线的长矛。所以宝宝生病不仅与免疫力有关,也与接触病原体的时间和频率有关。

有些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并不是没有抵抗力,而是有更多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在小区里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健身器上摸爬滚打,家长进门抱娃前没有洗手,或是初上幼儿园,从家里相对单一的照顾着和精细的照顾,变成老师和诸多小朋友的肌肤接触。

而有些孩子,看上去身体棒棒,很少闹毛病,完全是因为家长湿纸巾、手绢不离手,家中消毒液常备,一言不合就绝不出门培养出来的。这样的“豆芽”宝宝并不是自身的免疫力有多强大,而是家长人为搭建了“无菌环境”的保护层。一旦接触复杂环境,反而更容易生病。

三、免疫力的“成长”历程

有心的家长应该注意到,6个月到4岁的宝宝是最容易生病的一段时间。首先,宝宝出生后带着从妈妈身体中带来的许多抗体;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从母乳中摄取部分抗体,这些都属于“被动”接受。加之宝宝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偏少,所以6个月内宝宝很少生病。

4-6个月之后,宝宝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消耗得差不多了,宝宝“主动”制造对抗病原体的抗体还太少。生病之后,身体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能携带一辈子的。还有,通过打预防针让身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一般是终生的。

通常到3岁后,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才能逐步建立起来,有些甚至到6岁,身体中的抗体才能到达标准量。而3岁左右,宝宝会上幼儿园,有了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是又一次对免疫力的考验,也是宝宝容易生病的又一阶段。

四、妈妈的焦虑也是宝宝的病原

很多与父母分离的宝宝都有类似症状:宝宝如果不愿意上幼儿园或离开妈妈,即便送去,有时也会因发烧、不舒服等原因接回来,检查后身体各项指标又都正常。在家呆一段时间,症状就自然消失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有意欺骗,事实可能是孩子的躯体化反应。所谓躯体化反应,就是宝宝情绪有积压,又不知如何排解,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再比如,有些宝宝睡眠不好,间接导致容易上火、生病等症状。而宝宝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得不成熟,神经和大脑发育也都不健全,如果焦虑情绪过重,或是受到外界惊吓,就容易产生夜晚惊厥、遗尿等病症。因此不要给孩子讲恐怖故事,看血腥的动画片,与亲人分开时要做适当的心理疏导。

此外,一个容易反复生病的宝宝背后通常有一个内心特别焦虑的妈妈。宝宝可以从家长的表情中读出生病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在妈妈与他人谈论孩子“总”生病时,反复强化“自己不是正常宝宝”的印象,甚至潜意识认为妈妈不希望他健康,内心会有更多焦虑困扰。

人们常说,病由心生。别说宝宝生病的次数还远不到医学上认定的“反复”标准,即便真是“总”生病的宝宝,家长也应该克服焦虑、做好榜样,才能帮助宝宝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