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龄不同, 动手的含意不同

作者:蜜桃姐姐 06-29阅读:4655次

孩子打人怎么办? 其实不同年龄的孩子,打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建议父母从孩子的年纪与行为分析着手,更能有效戒除孩子打人的习惯。

一岁半的维维,常常拼图拼不好,就打拼图,妈妈想帮忙时,他也会打妈妈;有时维维想跟哥哥玩,结果用力打哥哥,常常看到四岁的哥哥哭着大叫:「妈妈,弟弟又打我了。」

另一个场景,三岁半的翔翔,看到一岁妹妹从他手中抢走机器人,气得大叫:「还给我!」妹妹竟然手抓得更紧,翔翔便打了妹妹,再把机器人抢回来,妈妈在厨房听到妹妹大哭,立刻发怒说:「翔翔,你为什么打妹妹!」

维维妈妈与翔翔妈妈都很在意孩子的打人行为,也很担心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暴力分子。事实上,根据儿童发展专家王宏哲指出,这两个孩子因为年龄不同,打人行为背后的动机也不同,教养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若以孩子的年龄来看,两岁以下孩子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他们不懂得用语言来表达生气或难过的负面情绪,只好用肢体动作来表达。

而且零到二岁感官发展的本体感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很难判断出手的轻重,维维会觉得他只是轻轻碰哥哥一下,哥哥却已经痛得哇哇大哭。

加上这阶段孩子尚未开始发展理解力与同理心,导致他们往往分不清打人与玩的界限,他们很有可能认为,打人的动作只是一个玩游戏的行为或过程。

不过,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开始发展语言能力、理解力、同理心与本体感觉后,孩子仍然经常出现打人的行为时,父母便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譬如:

一、想掌控现场:四到五岁孩子喜欢当老大、小老师,希望对现场有掌控权,于是他们会透过打人来证明自己可以控制不满、以及令他觉得不满的对象。

二、模仿:孩子会模仿父母长期的打骂或恐吓教育,他们也许不会立刻表现出来,但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爆发。

三、争取注意力:许多家庭常会上演老大打老二的戏码,因为老大觉得老二出生,剥夺了父母的爱与时间,他们想藉由打人,重新获得父母的注意。

整体而言,两岁以上的孩子都可透过教养而修正行为,但若父母已经教了二至四岁孩子三次以上;教了四到六岁孩子两次以上,孩子还是会打人,父母就要更深层探究孩子的心理因素。

教养处方笺

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负面情绪

面对孩子会打人,父母要如何教养,才能戒除孩子的叛逆行为,提供方法如下:

1. 让孩子从小认知打人不对:

虽然0~2岁的幼童打人常是无意识,也没有特殊原因,但父母仍要让孩子从小认知,这个动作是不对的,会引起他人的不悦、愤怒,也会造成他人的伤害。譬如,幼童打妈妈,妈妈要收起嘻笑的表情,认真的告诉孩子:「不可以打人,这样别人会痛,别人也会生气。」然后抓住孩子的手,让他真实感受力道的差异,并示范「玩」的力道应该为何。

2. 引导孩子「说」出心中感受:

2岁孩子开始发展语言时,可透过读绘本故事,帮助孩子学会分辨不同的情绪样貌。譬如,小猫因为找不到妈妈,觉得很难过;小狗因为玩具被抢走,觉得很生气。孩子会慢慢学习什么是生气、难过,并懂得用语言表达负面情绪。

3. 父母戒掉威胁字眼:

「你如果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父母即使没有真正打小孩,但父母常跟孩子说威胁字眼,还是可能种下孩子打人的因子,孩子会心想,原来「对人不满,就可以打人」。

基本上,4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同理心,他们无法理解为何妈妈可以打我,而我不可以打人,因此戒掉对孩子的威胁字眼,孩子才不会产生错误认知。

4. 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2、3岁以上的孩子打人,一定有原因,父母要先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再进行教养,才会有效果。譬如,翔翔妈妈如果什么都不问就打、骂翔翔,翔翔只会认为「为什么妹妹抢我的玩具,但妈妈打的人是我。」翔翔的情绪会更不满,更难戒掉打人的行为。

对此,建议教养4~6岁孩子戒掉打人行为要有SOP流程:看到孩子打人→把孩子隔离,问孩子为什么打人→跟孩子分析道理──妹妹抢玩具是妹妹不对,我会处罚她,但妈妈说过不可以打人,你还是要接受处罚→教孩子面对不公平时,该如何解决。很多父母没有教孩子正确的解决问题方法,他们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解决问题。

5. 制订明确家规:

打人要接受哪些处罚,譬如:罚站、1个月不能买新玩具等,明确制订规范,并彻底执行,孩子才会认知到,做了叛逆行为将承担后果,而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