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太听话”,也不能“没规则”,这尺度到底怎么把握?

作者:爱读童书妈妈小莉mp 04-04阅读:370次

靠谱童书每周推荐 ▲ 孩子免费听故事神器

6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上周六,武志红老师去参加了《奇葩大会》,他是我以前在报社的老同事,于是特别关注了他的上台分享。

他的演讲标题是《家会伤人》,大致的内容来自他那本经典作品《为何家会伤人》。

细心一算,离他出版这本书已经10年了。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然而,这段简短的演讲激起的反响,和十年前那本书的火爆几乎无差。

70后、80后甚至90后,都再次疯狂讨论起原生家庭的伤害,听话、孝道这些词汇的逻辑bug……

我恍惚中感觉,父母对孩子不自觉的伤害,在一代代人之间相传,它一直都在发生,不断在让孩子沉沦,我们做了父母,是不是也很难斩断它缠绕的铰链?

上一代人的路,我们不能走了,新的路,又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

没有哪个时代,比如今这个时代做父母,更艰难,更如履薄冰的了。

1

想起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妈妈给我的留言,她的烦恼和矛盾,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父母非常典型的忧思。

想给孩子立规矩,又在反思自己这么做是否合理,想给孩子自由,又怕孩子没了规矩。

她说,儿子3岁半,属于秩序感比较严重的时期,很多事情都要遵循自己的心意来。而且自主意识很强,开始对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主见。

“今天早上,他非要穿一双码数大了的毛毛虫鞋(码数买大了,只能囤货),说很喜欢,别的鞋都不要。

我开始耐心地说,大了不好穿之类之类。结果就开始升级,哭闹,不上学,各种,早上时间本来就各种紧张,我还要赶着上班,最终矛盾爆发,发火吼了孩子(吼到我现在嗓子还冒烟儿)。

孩子哭着喊妈妈对不起,妈妈对不起,那一刻真是心都有点碎了啊。最终还是孩子屈服了,穿了别的鞋去上学。”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或许会很容易发现这位妈妈的问题,她干嘛非得要孩子按她的意愿,穿大小合适的鞋?

仅仅是因为大了的鞋不好穿?可穿鞋的明明是孩子呀。

用武志红老师的观点来说,这就是妈妈在强迫孩子听话,一切要按照妈妈的感受和意愿来行事,而不顾孩子是否快乐。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妈妈懂得反思和自省,她说:

“从他走后,我一直在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肯定非常喜欢这双鞋,也很想穿到学校去显摆显摆(我想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心理吧),结果我非不让穿,他才不管什么大还是小,合脚与否,只要能穿就可以。

其实这时候讲道理已经没大作用了吧,而我最终也没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导致情绪有些失控,让孩子在恐惧中屈服了,唉,想想还是有些心疼。

但这样的情况,说教,什么的都不管用,温柔而坚定也不管用,怒火爆发,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处理呢?”

她在冲突中看见了孩子的恐惧,等情绪风暴过后,也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父母的进步吧。

可还是缺少策略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于是,她想到让步给孩子。

“难道想想,不就是一双大了点的鞋吗,穿就穿吧,不是原则问题,但反过来一想很多事情都不是原则问题,可也许就是这一件件小事,不停退让,也许让孩子失去了规则感?啊真是矛盾……”

让步可能会带来问题,她心中又有所警觉。

凡事都由着孩子,会不会让孩子没有了规矩?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由着孩子,什么时候让孩子有规则感?

这些关乎尺度的问题,就像薄冰上的裂痕,我们究竟是往前走还是退回去,每一步都在摇摆和颤抖。

2

这位妈妈留言给我,是希望在我这儿找到答案。可实际上,我也一直在找寻我自己的答案。

以前我反反复复看尹建莉老师的书,体会到她在养育孩子时,给出的原则是——不打扰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除此之外,一概自由。

我用尹建莉老师的三原则去养育小拍,一直感觉都挺好,直到小拍喜欢上玩ipad和手机。

我发现这是“三原则”之外,我非常在意的一个问题,我必须坚定地限制她的时间,与她约定好规则,还要想尽办法去执行它。

我也突然意识到,每位父母都有自己非常在意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背后有感受、习惯或者价值观的驱动,不涉及什么大原则,放在孩子身上,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规则。

在意人穿着要得体,所以希望孩子的穿着也要得体;

在意井井有条的学习习惯,所以希望孩子先做作业再玩耍;

在意孩子在公开场合的教养,所以希望孩子吃饭不要吃出声音……

这些父母们在意的细节,涵盖孩子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安全规则、社会规则等等,都是让孩子有规则感的起点。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好和一个妈妈朋友在微信上聊育儿,她的女儿一岁半。

于是我突发奇想,让她罗列一下她在意的细节,希望孩子能够遵守的规则有哪些,越具体越好。

她思考了几个小时以后,拍了图片给我。

(征得朋友同意用在文章里,但她说字比较丑,请诸位见谅

我看完问她,除了你列的这些,剩下的其他事情,你都可以给孩子自由吗?

她顿了一会儿,回答我说,当然可以。

但她又留有余地的补充:“不过这只是根据她这段时间的具体情况来定,相对稳定的规则。随着她长大,有些规则已经内化了,不需要我再帮助她遵守,有些新的问题又会出来,这个表就又会变了。”

武志红曾说,好的规则,是平衡的,是父母与孩子都要遵守的;坏的规则,是严重失衡的,只偏向一方的。

这意味着每一条规则背后,都需要父母清醒的认知和智慧,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制定这条规则?(规则背后的逻辑依据是否经得起探究)

朋友和我解释,她希望女儿穿吃饭衣吃饭,是因为她最近正在学吃饭,每天都会吃得一片狼藉,穿吃饭衣吃饭,可以照顾双方的需求。

另外就是,美国儿科学会推荐规定,一岁半以下孩子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但是家里无法完全避免孩子接触手机,所以朋友折中定下每次不能玩超过5分钟的规定。

孩子现阶段做得到吗?(规则需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孩子打人和抢玩具,其实是一岁半孩子很正常的行为特点,但是从一开始,就反复提醒孩子不能打人和抢玩具,教会她更好的表达方式,孩子也会更快地度过这个阶段,渐渐可以做到不打人,和不抢玩具。

有配套的方法来执行吗?(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执行规则)

朋友说,带女儿出去吃饭,她如果大喊大叫,就会先提醒她,别人在吃饭,大叫会让别人觉得很吵,影响别人吃饭,如果提醒没有用,会直接抱着暂时离开饭桌,去外头转移她的注意力。

看见朋友和我分析得头头是道,我就知道,她一定是一个在不断学习和自省的妈妈。

3

说实在的,这三点,如果没有想清楚,也就无法察觉自己要在哪些方面,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

但如果不想清楚,我们又很容易和孩子因为各类小事来回拉扯,界限不清,态度多变。

太多的育儿冲突,也是因此而起。

就像那个向我求助的妈妈,如果事先也有一张类似的规则表在心中,相信她不会再有退一步就怕是深渊的恐惧,也不会去纠结孩子穿什么鞋这样的小事了吧。

这张规则表,就像是孩子生活草原的边界,孩子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试探边界,而在边界内,他不论怎样飞翔,都能获得广阔的自由、爱和安全感。

想想如今,一边是“让孩子听话是一场骗局”,一边是“你不教育孩子,总会有人替你教育他”,在这个时代做父母,有一个永恒的课题在考验我们,就是“尺度”二字。

然而这个考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也没人能替我们作答,最终都还得问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

-End-

如何把爱和规则同时给孩子?

撒泼打滚拦高铁的女老师,这是你给学生上过最失败的一节课

亲爱哒,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就是缘分,我是三个女儿的妈妈小莉。

我毕业于播音专业,和三个娃一起读了2000多本绘本,在这里,我每天都会更新一个故事音频,分享我的育儿故事,这个小小的公号也因为妈妈们的传播,吸引了百万妈妈关注。

做妈妈的路上,让我们彼此依偎,共同成长。

小莉这几年为大家精挑细选的书单

在公众号回复“书单”可以看哦!

童诗书单 |

家长书单 |

想看更多育儿干货,就戳“阅读原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