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哭闹?这个方法让90%的孩子学会理性!

作者:宝慧育儿 04-06阅读:1499次

作者:千寻

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

Terrible two之后,我和千寻经历了一段母慈子孝的友好和平期。

可惜好景不长。在她快满四岁半时,terrible two时期的种种任性哭闹,又开始重现。

这段“往日重现”的时间里,我的心情常常保持在忐忑状态,因为不知道她的哭闹什么时候会发作。“哭闹前不给信号,哭闹时不分场合”成了一种常态。

路上捡到别人遗弃的破玩具,她要带回家,我说好多细菌不能带回家,就开始哭闹,“是我捡到的,我就要带回去,呜呜……”

催她睡觉吧,她反问你们大人怎么不睡觉,强行拖上床,就是一场哭闹;让她穿裤子吧,她非要穿裙子,如果我说天不热不能穿,又是一场哭闹……总之,她的哭闹,让很多本来可以顺溜完成的小事变得磕磕绊绊,这种磕磕绊绊搞得我们特别挫败。

和先生在一起吐槽。先生叹口气,总结说,“这教育上很多重大问题,只要不是迫在眉睫,都可以心平气和地慢慢找策略,做调整。唯独孩子哭闹这种临场发挥的问题,把家长搞得手忙脚乱很焦虑。明明看了很多教育文章,Get到了很多技能,知道要共情要陪伴要了解原因,事到临头,却往往是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找个办法止哭吧!”

他这话说得一针见血啊。好像当妈妈的就是比较容易心软,听不得孩子哭,我很多时候想着算了算了,懒得跟小屁孩计较,不知不觉就举起了小白旗。

为此,先生私下跟我沟通,“看你平时也是蛮理性的一个人,怎么孩子一哭就慌神?你的妥协不是助长她继续哭闹嘛。”

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冷静之后我发现,正是迫于止哭的心态,让我们在与孩子的博弈中成了输家。

经济学里面,有两个概念: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和自我强化(self-enforcement)。它的意思是说,一旦走上某条道路,就存在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惯性,即使这条道路是错的。

孩子一哭,家长就做出事实上的妥协让步,不允许带回家的破玩具还是带回家了,不允许穿裙子还是穿了……导致孩子将“哭闹”视为可依赖的路径。

一旦发现沿着“哭闹”这条路,可以为自己赢得主导权,孩子就会把“哭闹”强化下去,形成反复使用的恶性循环。

好吧,如果说家长妥协会助长孩子“哭闹”。那么,坚持是不是可取之道呢?

很多教育专家也说,要温和地坚持。只要你坚持自己的立场,孩子觉得“哭闹”没戏,就不会再用这招。

真是如此吗???

从前面例子中,大家应该看出来了,我家先生就是典型的“温和坚持派”。

别看平时父女俩关系不错,关键时刻他总能站稳立场,不论娃哭得多么撕心裂肺(用他的话说:那不过是日益增长的演技),都能保持淡定,不冲动,不退让。

在他的提议下,我这个“心太软派”暂时退场,由他这个“温和坚持派”来主控全局。

孩子哭闹的情况的确有所好转,但并没有大幅减少,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

而且,说实话,“温和坚持派”强忍住心头的小火苗,是要消耗很多能量的,要是效果不明显,那挫败感真是难以言喻啊。

那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彻底改善孩子的哭闹问题呢?

我决定像个局外人一样,去观察孩子的一天,看看这一天中,她都是为什么哭闹。

这一天下来,我搞明白了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

早晨,千寻要穿裙子,被驳回,爸爸说天气不够热,穿裙子容易着凉;千寻要骑自行车去学校,被驳回,爸爸觉得骑车可能会迟到;晚饭时,千寻老吃喜欢的清蒸鱼,被要求必须空点肚子吃蔬菜,因为营养要均衡……总的来说,大部分事情都被“温和坚持”的大人主导了。

这个观察结果让我很震惊。我发现:

孩子哭闹是为了争取主导权,因为他们拥有的主导权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之前,我们一直自诩为开明的父母,感觉给了孩子很多主导权。 当我像个旁观者一样去观察时,才发现我们其实并没给孩子多少主导权。

比如提供三条裤子让她选,以为这就是给孩子主导权,其实大人已经把范围划定,她想要的裙子成了不可能选项……满满都是套路嘛。

那么,很少拥有主导权带来的恶果是什么呢?就是越没有,越想要。

试想,一个成年人凡事不由己都会很郁闷,何况是自我意识蓬勃生长,强烈渴望主导权的孩子?

“温和地坚持”多了,孩子的确会减少使用哭闹手段,但他拥有的主导权也少了,会更渴望,更频繁的争。这时候,哭闹不再是赢得主导权的手段,而是情绪的发泄。

通过这次观察,我理解到真正能解决孩子哭闹的方法,既不是妥协也不是坚持。

不论是妥协还是坚持,其本质都是个对抗模式。家长妥协是家长输孩子赢,家长坚持就是家长赢孩子输。

可是,有没有人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和孩子陷入对抗模式,非要在主导权上争个输赢呢?

现如今,连商业模式都从“你死我活”变成了“互换双赢”,家庭教育模式也早该有所变通。如果我们不谈妥协和坚持,而是“互换”,效果会不会好很多?

比如,千寻想把捡到的破玩具带回家,但我不想让她带回家,我既不妥协也不坚持,而是提出一个新的交换建议,“妈妈觉得这个玩具上面有很多细菌,带回家不太好,但妈妈知道你很想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各让一步,妈妈答应你带回家,但你要答应妈妈,带回家后自己负责用消毒液清洗干净,ok?”

又比如,我常常看见放学接孩子时,很多家长催孩子走,孩子玩得高兴不肯走,家长强行去拉,孩子就哭闹的场景。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交换选择,“如果你现在和妈妈一起回家,就可以换来回家后十五分钟的动画片主导权,怎么样?”

我想,面对交换主导权的提议,90%以上的孩子都会马上停止哭闹,愉快接受。

可能会有家长说,你这不是利诱嘛。

是啊,合作的基础就是利益互换嘛。我们培养孩子,是希望他以后成为聪明的主导者,那么,从小学习利益互换这样一种合作模式,有什么不好呢?

而且,不论家长妥协还是坚持,都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家长妥协,孩子只觉得哭闹得逞,家长坚持,孩子沮丧,甚至因为主导权过于匮乏产生报复性反弹。

而“交换主导权”的处理方式,给了孩子理性思考的机会,它促使孩子迅速冷静下来,转动小脑筋,去衡量和判断!

在使用“交换主导权”的方式后,我又迎来了母慈子孝的和平期。

在小朋友段位不够高的情况下,我常常用一些小事的主导权换来重要事件的主导权,真是划算到不行,她呢,也并没有意识到,按自己心愿穿上了裙子,却付出了更多时间去完成我要求的事……我只想在心里默默地说,“亲,让我们在套路育儿的道路越走越远吧!”

最后,多唠叨几句,跟大家聊聊对孩子哭闹的认知。

一直以来,我们对孩子哭闹的认知都存在误区,总是致力于马上制止,恢复和平。

其实,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哭闹不是坏事,而是教会孩子理性的好机会。

交换主导权,把对抗模式变为合作模式,是非常理性的做法。我们这么去做的时候,就是在用自己的理性引导出孩子的理性。

“现在按你的来,那么,接下来的某件事,你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些妥协?”,孩子需要权衡利弊,与你商讨主导权的划分,这是一个理性的人处理问题的态度,而不是哭闹、沮丧的情绪化。

不要小看这个幼年时的教育机会。

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无法控制情绪,不懂得合理获取主导权的成年人。他们看似成年了,却依然活在“婴儿期”,心理学家武志红给这类人取名“巨婴”。在他们身上,你很难感受到理性的力量,这样的人也很难取得什么成就。

而这种成年后的非理性,往往就是年幼时哭闹未能得到妥善引导的延续,多么令人惋惜!

划重点:

1、真正能解决孩子哭闹问题的方法,既不是妥协也不是坚持。

2、用“交换主导权”,能让90%以上的孩子马上停止哭闹,愉快接受。

3、请把哭闹当成教育机会,用你的理性引导出孩子的理性。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我们是一群行走在中美两地,一边带娃一边思考怎么带好娃的家长。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和实践,和超级靠谱的国内育儿经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