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发脾气”也是好妈妈?表达愤怒时试着这样做

作者:尹建莉父母学堂 08-03阅读:4085次

潼潼一岁多时候最爱的绘本之一是《我妈妈》,有空的时候赖进我怀里让我总是一遍一遍地读。

绘本里描述的那个妈妈,不仅是能下厨、能扛米、可娇艳、可彪悍的十项全能冠军,还是个分分钟变身舞蹈家、宇航员、大明星、大老板的“美少妇战士”。

可那会儿,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唯独让我内心有点不敢苟同的,是“吼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但还“真的、真的很棒”的妈妈。

毕竟作为一个有完美主义情节,又爱读各类管教育儿经典的妈妈,还有着潼潼这么可爱的小甜心,怎么可以大吼孩子呢?

在为人母之初,我的确是立志成为这样一个好妈妈的:

不仅有三头六臂、雌雄同体、工作带娃两不误的硬实力,还要有内心羊驼飞奔,却面带微笑、和风细雨的软实力。

于是,每每想要发脾气的时候,我就会用意念牢牢锁住内心的怒气,硬凹出慈祥老母亲的姿态,有时觉得活活要憋出内伤。

而那些没有吼出口的话,常常变成了难看的脸色、不耐烦的语气、和丧丧的坏心情。

“想做个好妈妈,就真的不能跟孩子发脾气么?”

这个问题,其实的确纠缠了我许久。

直到一次偶然间,看到一个“妈龄”数年的女友教育孩子的方式,我这才发现:“妈妈其实也可以有自己的脾气,只是要看发脾气的方式和分寸了。”

不吼不叫才是好妈妈?

会科学的发脾气也是好妈妈

一个周末,带着潼潼去女友家玩,她家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出门去同学家了,二儿子比潼潼只大一岁,我们一去就热心地给我们拿拖鞋拿水果,我和潼爸都忍不住说这孩子真是个贴心小暖男。

我们在屋里聊得正开心,突然两个孩子嘻嘻哈哈跑过来,我一看,潼潼已经变成一个大花脸,脸上嘴上额头上都画着口红,哥哥一脸自豪地说:“看我给妹妹画的妆!”另一手还拿着已经“阵亡”的口红。

女友一看这场景,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小凯,妹妹的脸不是用来画画的,你把妹妹画成这样,妈妈很不高兴!还有,你把妈妈最喜欢的口红也弄坏了,我非常难过!口红是妈妈的东西,我不喜欢别人不经过我的允许随便乱动,我现在非常非常生气!”

女友当时的语气的确“像狮子一样凶猛”,可是却并没有拿出“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惹人厌!”之类的“大杀器”来攻击孩子。

只见新晋化妆师撅起小嘴跑开了,过一会儿又蹬蹬蹬拿着毛巾跑回来,举着小手把一脸懵圈的潼潼仔仔细细的擦干净了。

女友看着自家傻小子,忍着笑在旁边指挥:“额头上还有一点,去拿张卫生纸给妹妹再擦擦。”

潼潼的脸擦完了,女友的气看来也已经消了大半,但还是惋惜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口红,用特别惋惜和伤心的语气说:“你把妈妈的口红弄坏了,妈妈觉得好难过,明天不能美美的出门了。如果妈妈也把你最喜欢的玩具弄坏,你是不是也会生气?”

小伙子知道自己做错事了,跑过来抱着妈妈的腿说:“我让我爸再给你买一只新的。”一句话说得我们都笑了。

当时,我莫名的就被这个过程感动了。我想我看到的是一种“真实”。

妈妈没有掩饰自己的怒火,没有假装接纳孩子的行为,还很真实的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而当孩子听到妈妈的真实感受之后,也“敢作敢当”地补救了自己的行为。

在这件个小插曲中,我看到的是母子之间真实而亲密的互动,亲子关系也没有因为妈妈的发脾气而断裂。

我想,在小凯心目中,妈妈应该是个“吼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但也“真的真的很棒”的妈妈。

想起之前在书中也看到这样的片段:

“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羞愧。”

频繁的大吼大叫当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只是为人父母的这场修行中,我们确实无法一步跨到终点。

养过娃的谁没个几次崩溃,在控制不住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时,与其忍不住乱发脾气,不如学学怎么更科学的发脾气。

我们有权释放情绪,

但不要攻击孩子的品格

上小学时我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性格比较内向怕生。每次我去她家玩儿,都特别容易听到她妈妈因为各种原因冲她大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啊!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些字眼很容易牢牢地被嵌在幼小的孩子脑海里。很长一段时间,朋友对自己的定性就是“我很胆小,我不敢尝试”。

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着孩子的自我评价。

现在想想,父母大声吼叫的态度虽然也让小小的我们觉得很可怕,但最伤害我们的,应该还是那些被父母贴上的标签,以及随着情绪呼啸而出的辱骂和恐吓。

“你怎么那么笨啊?”

“你怎么这么烦人啊!”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

“你从来都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

如果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常常口不择言的对孩子贴上这些标签,这些伤害也许并不会随着我们怒火的平息而消失,而是像一道伤痕一样,牢牢地刻在了孩子心里。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

“孩子依靠父母来告诉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像前面说到的我的女友冲儿子发脾气的时候,虽然分贝很高,帮助她释放了自己的情绪,但是她并没有说出“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这么讨厌!”这种攻击孩子人品和性格的词语,而只是如实描述孩子的行为、后果以及自己的感受,这样释放愤怒的方式相对来说就是安全的。

愤怒时可以描述感受,

讲述事实,提出办法

如果发脾气的时候不指责孩子,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海姆·吉诺特提出我们可以用三个步骤向孩子表达愤怒:

1、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生气了”,“我很不高兴”。

2、解释自己生气的原因:

“我不喜欢你打人”,“妹妹的脸不是用来画的”。

3、说出我们希望的行为:

“我希望你可以好好坐着吃饭”,“我希望五分钟内可以出门”。

这里有个小诀窍,就是生气的时候试着多说“我”,少说“你”。当我们试着以“我”开头时,就能引导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脱口而出一个对“你”的指责。

这种以“我”开头的话术称为“我-信息”。和海姆·吉诺特提出的发脾气步骤类似,“我-信息”的组成部分包含了:

●引起我们生气的行为:

“你把我的东西弄坏了”(这里虽然用到“你”,但是在描述客观事实)。

●我的感受:

“我很难过”,“我很不高兴”。

●对我造成的影响:

“我明天不能美美的出门了”,“我快要迟到了”。

“我-信息”可以用在我们平时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用在我们自己情绪上头的时候。

如实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平静描述,比动不动就冲孩子说:“你永远都这么粗心!”“你为什么总是跟我对着干!”“你是故意来惹怒我的!”之类的话要好得多。

试试看,换个角度来描述,效果也会很不一样。

当心情平静下来以后,

记得跟孩子联结

我们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孩子心里最担心的其实是: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所以,当我们平静下来时,记得重新和孩子联结。让孩子明白,我们虽然对他们的行为生气,但是并不会抛弃他,我们的爱也不会因为生气而减少。

这样的联结可以是爱的抱抱,可以是平静地讨论一下刚才的事情,也可以是跟孩子疯一疯,用玩闹的方式缓和一下气氛。

这样的态度也告诉了孩子:愤怒并不是可怕的情绪,我们可以适当的释放自己的愤怒;愤怒也不代表我们不爱他们,妈妈生气只是针对你刚才的行为。

它甚至可以成为一堂重要的课,教会孩子怎样理解别人的感受和处境、如何安全的表达愤怒、以及怎么为自己的情绪收场。

遵从内心,

做一个真实的妈妈

之前其实我们有说过戒吼的话题,评论里有不少妈妈留言说:

“道理都懂,但脾气一上来就挡不住了。”

其实哪个妈妈不是吼完孩子之后愧疚万分呢?当我们吼完孩子以后,看着他们因为害怕而闪躲的小眼神,总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自责“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而当下次又忍不住的时候,这种自责也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对理想和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力感。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给孩子最好的,而是在童年时不曾被温柔以待的我们,被生活中的琐碎与压力裹挟着的我们,还需要一次一次的练习才能修炼出做妈妈的柔情似水和笑看风云。

所以,与其陷入“发脾气-愧疚-再发脾气”的循环,不如放松下来、大大方方承认:“我在努力地做一个好妈妈,可是我也不能做到百分百完美,我也有自己的情绪,我也会有偶尔失控的时候。”

不如,试试把游荡于心底的满分情节和失控后的愧疚无力,变成先努力拿到八十分的踏实感和掌控感。

身为妈妈,“态度温和”当然一直是我们应该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可我们也的确可以坦诚地面对和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

如果要口是心非地假装接纳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产生“妈妈明明说不生气,为什么对我爱搭不理”的疑惑,还不如告诉孩子我们真实的感受,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自己的需求,妈妈也有自己接纳的底限。

当我们把自己真实的喜怒展示在孩子面前时,也教会孩子体谅父母的需求,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发脾气当然不应该是育儿的常态,但我们也应该允许内心的洪荒之力有一个出口。

当我们可以松弛下来,把负面情绪用更安全的方式坦率的释放出来时,反而可以避免压抑已久后铺天盖地的海啸。

都说“为母则刚”,成为妈妈,似乎意味着理所应当地理解和包容一切。可你有没有想过,每个妈妈在十月怀胎以前,也都曾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包容的小女孩?

接纳自己的情绪,是让在我们身体里同时并存的“妈妈”和“自己”这两个角色,坦诚相对,握手言和。

题外话

想写这个话题,是因为那天潼潼看到了匹诺曹的形象,她问我:“妈妈,为什么这个小朋友的鼻子那么长?”

我说:“因为他喜欢撒谎。”

她又问:“他为什么要撒谎呢?”

我说:“可能因为他害怕说出来自己做错的事情,妈妈会发脾气吧。”

潼潼沉默了一下,还是不解地问:

“可是,妈妈发脾气也没关系啊,妈妈可能是当时有些生气,但妈妈后来就会跟他讨论这个问题,说完了之后就好了啊,妈妈还是爱宝宝的,他不用害怕啊!”

她歪着小脑袋,特别认真地随口说出这段话,却让我的心里感动得不行。

其实尤其在自己越来越忙之后,在跟孩子相处时,我也会偶尔控制不住情绪,也会发脾气。但就像上面文中说的那样,每次我都不会去用特别有攻击性的话语去刺伤孩子,只是容易提高分贝说话,态度不够好。只是,如果真的情绪失控发完脾气之后,我也会跟潼潼真诚道歉。

每每她那句轻松又安慰般说着的“没关系”,会让我的心里更柔软,下次也会更加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绪。

或许我们没办法做到100%的完美,但若能让孩子看到我们坦然的真实,以及不断努力完善的自控力,这也是收获。


一个妈妈,爱孩子,也会爱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面对孩子调皮不听话,家长能够智慧地解决问题,避免矛盾激化,家庭环境才是真正的好,孩子才能快乐而自信地成长。

参加尹建莉父母学堂第14期“28天戒吼活动”,学习做智慧的父母。已经有4万多人次家长参加了 “戒吼”活动,活动结束后调查显示,有效率高达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