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教育方法最常用又最没用,妈妈必读

作者:北大公学家庭教育 08-23阅读:2631次

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经常出现以下现象:

这种的条件状语从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式,可见这种斗智斗勇讲策略的交流方式已经被不少家长熟练掌握,每次交流都变成一次谈判,为了实现我方胜利殚心竭虑。其实总结来看,家长们采取的方式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给奖励、讲道理、冷暴力。

给奖励

这种类型最常见也被最广泛的应用,其中心思想是:“如果达到目标,我就给你奖励。”

此句式可以套用到生活中一切事情上,而孩子想得到的礼物、想实现的愿望都会被当做谈判的筹码。比如:如果你考到前三名,我就给你买想要的礼物;如果你钢琴考到十级,我就带你去旅游;如果你能把作业做完,就可以看一会电视……孩子一般都会乖乖听话,然后努力把布置的任务完成接受奖励。

很多家长喜欢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因为他们认为通过这种延迟满足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学会坚持和耐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首先,这种方式把学习或者作业摆在了与奖励相对立的位置,会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排斥和厌恶感。其次,孩子容易对奖励表现出偏执的喜爱,为日后埋下隐患。

这是因为“给奖励”的模式,把达成一件事的满足感消除了的同时,也使过程变得煎熬。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慢慢消磨了,也很难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因而当孩子面临自主选择时才会抗拒学习。

讲道理

这种方式多是应用在孩子犯错之后,还有种好听的别名——“温和而坚定”,其中心思想是:“如果同意我的观点,我就不再指责你。”

常见句式:“这样做对吗?知道自己错在哪了吗?下次还这样吗?”家长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各种论证手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心底感到信服。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过,说教带来控制和自我控制,直接的体验,带来真正的人格力量。孩子是最容易原谅对方,最容易迅速走出情绪的灵性存在,他们仅仅需要父母的一个理解,一个拥抱。

其实家长们也会发现,在讲道理时孩子多半很顺从的回答认识到了错误,并答应下次注意。但无论态度多么诚恳,答应的多么到位,依然会旧态复萌。这是因为他们就像上面的女孩一样,不能从家长的教导中找到正面的力量,而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更会让孩子把情绪转化为活力,内化到心里,拥有稳定宽广的人格力量。

冷暴力

这种方式被不少自称是教育专家的人赞成过,更有人声称这是比打骂更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其中心思想是:“如果你不改正,我就撤回对你的爱。”

把爱当做条件,达到让孩子改过的目的。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把自己和孩子分开,让孩子独处在一个空间,产生“我做错事,妈妈就不要我”的畏惧感。

以上三种方式之所以广泛的被家长应用,是因为效果立竿见影,给人一种问题已然解决的错觉。甚至有家长说自己给予孩子的明明就是“爱与自由”,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爱与自由不是家长觉得给予了孩子爱与自由,而应该是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爱与自由。

家长都想把最好的、自己未曾得到的全部给孩子。当年没有实现学乐器的梦想,所以孩子一定要考到钢琴十级;当年吃不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所以现在要把自己喜欢的食物给孩子吃;当年没有上好大学,所以一定要孩子考名校……但往往一味的给予会让我们忽略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当陷入教育瓶颈时,不如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也相信孩子的真实感受。

既然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就应该相信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曾经在公园遇到一位妈妈在教育孩子,她两手分别牵着一个孩子,并对右手边的男孩说:“哥哥也不是故意推到你的,你愿意原谅他吗?”男孩边抽泣边回答:“我现在不想原谅他。”这位妈妈平和的点点头:“嗯,你可以选择不原谅,妈妈尊重你的选择,但不要影响你和哥哥的感情,如果你之后想要原谅哥哥了就告诉我们。”相信这样的孩子一定有自己的原则和想法,也会拥有更强大的人格力量。

或许家长会抱怨,养娃哪有这么费劲,自己在“讲条件”教育模式中也长大了。但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就是正确的吗?

当我们追求越长远的教育目标时,事情常常会变得越复杂。唯有听得进意见,并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跳出原生家庭的教育困局,给予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