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一念之差,也许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作者:暖暖妈爱分享 09-18阅读:2116次

欢迎关注公众号“暖暖妈爱分享”,跟100万妈妈科学育儿、品质生活。

昨天晚上我在改稿,暖暖在一旁蹦跳着央求我陪她玩,我一个不耐烦,冲她吼了一句:“妈妈正在工作!你能不能自己先去沙发看会书去!”

声音挺大的,暖暖愣住了,怯怯地看了我一眼,低着头去沙发上坐着了。

我继续改文章,但渐渐地有点心不在焉。

很大的不安,是源自让我身后那个安静坐在沙发上的孩子无端承受我糟糕的情绪。我在心里想,一会弄完了文章,我一定要过去给她道个歉。

合上笔记本,还没等我起身,暖暖又跑了过来,问我是不是完成工作了,我点点头,一把搂住她,轻轻在她耳边说:“宝贝,妈妈想跟你道个歉,真的很对不起。刚才有点着急,吼了你一句,你伤心了吧?”

暖暖说:“妈妈,你知道吗?你每次大声吼我,我的心就像裂开了一条缝。”

我说:“对不起暖暖,妈妈弄了好多图,又写了好多字,心里有点烦。我下次不这样了好不好,妈妈一定小声跟你说。”

暖暖抱着我说:“没关系妈妈,你忙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等你,不管怎么样我都爱你。”

很后悔,也很庆幸。

后悔的是,把自己的情绪加到孩子的身上,强迫她感觉到我的烦躁和不安。


庆幸的是,我比较理性,只是声音比较大,没有用暴力语言去攻击她。

但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被爱护的孩子,从小饱受语言暴力,扭曲的成长。


我曾经在咖啡厅里,听到对面妈妈因为孩子背不过古诗而恼羞成怒:“看看你这个猪脑子,能记住什么?再背不过信不信我拿叉子叉你的眼睛!”而那个孩子不过才四五岁的年龄;

也曾听身边朋友提起,亲戚家两口子吵架,迁怒于孩子,对着他破口大骂:“还不滚回自己屋里去,有了你,老娘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你这个丧门星!”

甚至还有更残忍的:“真是个废物!你怎么还有脸活着呢?做错了事,你应该自己去死!”

……



这些话,一个字一个字,就像凌迟的那把锋利的刀。

一刀一刀,撕裂着孩子的心。

而脱口说出这些话的大人们,还会给自己找托辞:“我这是为孩子好”、“不骂她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父母相对一个幼年的孩子来说,始终是巨人一样的存在。颐指气使,说一不二,却往往伤害了最单纯最应该去呵护的心。

曾看过一组照片,被语言暴力伤害过的孩子,身上用刀歪歪扭扭地刻着曾被诅咒和谩骂的语句。



皮肉之伤可以愈合,心灵之伤,难以自愈。

被最爱的最信任的人骂,任何孩子都承受不住的吧?那种被撕裂的被蔑视的被辜负的爱与信任。

父母的意义,在于创造新生,并引领新生,提升自己,彼此都能进阶。而这个新生命,依附于我们,信赖我们,无条件爱我们,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侮辱和否定这颗稚嫩的心?

有多少孩子,在等着家长来给他们道歉?

而又有多少家长,在骂了孩子之后还要等着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

所谓亲情廉价,不过如此。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父母也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个差评师。很多不经意的打击和否定,往往会对孩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台湾前段时间出了一系列短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面,有一集叫《茉莉的最后一天》。


一直乖巧的高中生茉莉有一天突然自杀了。悲痛欲绝的妈妈通过不断的回想和找寻,通过一种科技手段,还原女儿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她跟女儿茉莉的关系。

原来,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妈妈。


控制,监视,打压,茉莉最终因为妈妈所谓的“爱”的方式,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妈妈在科技手段的干预下,再次看到茉莉坠楼,她终于说出那句“妈妈爱你”。可是孩子再也听不到了。她只是一个“可悲又没人爱的茉莉”。

而茉莉自杀后,妈妈在尚未知她自杀原因之前,对茉莉妹妹的管教变得更为严格。


她说,是在为孩子好。可是孩子为何感受不到?

茉莉曾去找心理咨询师,袒露心声说:我想报复。

咨询师问她:你想报复谁?妈妈吗?

茉莉咬着嘴唇,啜泣着说:我不知道,但一定不是妈妈。

茉莉爱自己的妈妈。就像所有的孩子爱自己的妈妈一样。

可妈妈也像很多人的妈妈一样,用自己的爱,建立了一份难以逾越的孩子的恨。与其说是茉莉纵身一跃跳下楼,不如说,是妈妈亲手将她推下。

看似只是说说而已的“语言暴力”终将变成了杀人的刀。



2017年,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对青少年犯罪所调查的一部分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少管所的孩子,童年和少年时,家庭的语言暴力都是频繁发生的

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

“你是猪吗?”“养你还不如养条狗呢!”“看看你那没出息的样!”“滚出这个家,我们不需要垃圾!”……

说出这些话,只需要几秒钟,可孩子想要挣脱这些话的阴影,或许需要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语言暴力,像一击击重拳,让孩子无法呼吸。否定自己的价值,否定自己的认知,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最终,孩子做出叛逆的犯罪行为,揭开内心的伤疤,去发泄胸中的不满。

我本科时候的好朋友,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很糟糕的环境,父母都是上海高校的教授,即使她从小到大,成绩再数一数二,回到家里仍旧是被父母念叨甚至逼迫:

要是考试没得第一就不用回家了。


你这次考试为什么才全年级第十名?父母的脸要被丢尽了。


下次得不到奖学金就别跟人说是我的女儿,我们家没有这种窝囊废。

原本凭借高考成绩,她是要被留在父母就职的学校读书的,为了摆脱喘不动气的父母的“爱”,她偷偷修改了志愿,来到了北方。

但每次回家,她总是会听到父母对她的抱怨,觉得是她翅膀硬了,抛弃父母,“叛逆”、“无知”、“不知羞耻”。

她后来在北京嫁人,极少回去了,跟父母几乎断绝了关系。

前段时间在微信上看到她,是发了一条陪儿子写作业的状态,言辞中大概透漏出自己对儿子的失望:“没想到你原来这么笨。”

“笨”也是语言暴力吗?我想是的,对对方的贴标签和莫名打压,都属于语言暴力的范畴。

并且,我的这位同学,她也忽略了,从原生家庭中继承到的语言暴力,是会影响到下一代的。


或许,刚开始做妈妈的那天,她也曾发誓会用此生的力量来保护他,爱他,绝不会用无形的语言暴力伤害他,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和失望,最终选择了她曾长大时遭遇过的方式,来继续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真的希望,“笨”这个字,她没有对自己的孩子亲口说过。



人到中年后,背负着精神和经济双重压力,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缝隙穿梭。百天忙碌,夜晚麻木。有时候躯体躺在床上,灵魂却不甘心睡去。

很多情绪,是我们自己的,却被强加到孩子身上。被坏情绪和语言暴力攻击过的孩子,眼里全是伤痛和不解,继而是愤怒和反叛。


去年我上正面管教课程的时候,有一个“大脑盖子”的理论:

左手伸出,拇指放在手心,这是“动物脑”,代表人的动物本能,包括受到攻击后的反击和其他情绪化。另外四指弯过来盖住手心。此刻指尖和手掌接触的部分是可以控制情绪的结构——“理智脑”。当我们生气,有情绪有压力的时候,四指展开,代表动物性的不理智的情绪化就会释放出来。

我们无法要求自己和别人不打开“大脑盖子”,所有人的“大脑盖子”都会时不时打开。

但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一旦意识到代表情绪化的“大脑盖子”已经被打开了,我们就能迅速地将盖子合上。从无意识地释放情绪到有意识地控制情绪,孩子在面对我们的时候,接受到的不会始终是冲动的情绪化语言攻击,而我们也会在一次又一次有意识地控制之后,将我们的坏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因为我们完全无法想象,长期遭受这种情绪化,对人伤害有多大。


黑夜笼罩着我们,而孩子是我们心里可见的光。

那束光最单纯,最简单。

我们一个肯定的眼神,他们就开心了;

我们一句表扬的话语,他们就自信了;


面对世界上最纯真的眼神和最无邪的笑容,你忍心把藏着刀的话说给他们听吗?

我做不到。


答应我,别用语言去伤害完全信任我们的孩子,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