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坏,从成年人对孩子的宽容度降低开始

作者:育儿团 11-29阅读:3159次

文/沐辰

前几天,一则公交车新闻在网上刷了屏。

两个十一二岁的女生坐公交车去上舞蹈课,忘记带学生卡,所乘的车辆又是两元一票制,在司机的要求下,她们一共投进去三块,却谎称投了四块。双方理论一番,最后司机气不过,在当时是晚上的情况下,把两个女孩子赶下了车。

这个事情一出,舆论哗然。

我不清楚事情的始末细节,无从评判孰对孰错。只是,这件事引发了一点我的思考。

1.

包容

两个女孩有错吗?

显然是有的,她们不应该说谎,不应该在司机明确要求每人投两元的情况下硬是投了三元,被发现后拒不悔改。

她们应该被教育吗?

必须应该。

我们常说人活在世,诚信是第一要则。除了诚信,还必须遵守世界的规则。这个时代信息发达,我们已经看到、听到太多因为不守规则付出巨大代价的悲剧了。这不是简单的一元钱的小事,而是反映出一个人最基本品行的问题。

但我认为,她们最不应该的是:

不懂得保护自己!

面对纠纷,明显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司机,如果能够做到他的要求,就及时照办,不应该做无谓的纠缠。

如果办不到,也应该向周围的好心人求助,或者向司机说明情况。

再不然,也可以当着司机的面给父母打电话商量如何处理,而不是,司机要求她们就真的下车。

两个孩子据理力争,我坐别的车都是一元,你的车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吗?你很厉害吗?

孩子的问话确实带着赌气成分,但司机是怎么回答的:

那我肯定厉害点。

你为何如此“厉害”?家里有皇位吗?

司机作为一位成年人,在处理这样的事情时本身就带着情绪,不理智不冷静不解释,甚至发展到最后在大晚上驱逐两位未成年女生下车。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我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被两个十来岁的孩子欺骗,气不过啊!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么大年龄了,要是被你们两个小鬼欺负了,多丢人啊!

打着“规则”的旗号对未成年人实施“暴力教育”,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一个在年龄上可以做人家爷爷的人,因为赌气,把两个力量悬殊比你弱很多的孩子强行驱逐。

四个字:倚老卖老。

相比起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就显得高明太多。

一个男生准备用狮子打同学,被陶行知发现并及时制止,他要求该男生随后到办公室谈话。

等他到的时候,男生已经在办公室等着了。陶行知于是奖励他四颗糖:

第一颗糖,奖励你比我准时。

第二颗糖,奖励你听我的话及时住手,证明你很尊重我。

第三颗糖,我了解到你是因为那个男生欺负女生,奖励你有正义感。

说到这里,男生已经哭了:校长,对不起,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用石子打他。

陶行知拿出最后一颗糖,说:最后一颗糖,奖励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谈话结束。

有的时候,孩子的小伎俩,在我们成人眼中就像是透明的,根本不够看。但我们最需要的,是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发现他的闪光点,用智慧和阅历诱使他往正能量的方向来。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大声指责,用成人的力量蛮横镇压,那样做只能把孩子推到相反的方向。

2.

规则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整个社会变得对于孩子犯错的宽容度如此之低。就好像全民都睁大眼睛,等着发现自己目光范围内的“熊孩子”,好举起自己的正义之手,指指戳戳:看啊!那又是谁家的熊孩子,没素质没教养,父母肯定没有好好教育他!

那两个因为没有投够钱被赶下车的女孩子,我无从得知她们是没带够钱,还是因为觉得自己就应该只付一元钱,还是因为身上没有零钱。但是我想,成年人尚且会因为身上一时没有零钱,而获得素不相识之人的帮助。

而我们的孩子,在公交车上“老弱病残孕”的位置中当之无愧的“弱”,遇到这样的事情,就立马上升到了没素质,没家教,不守规则,熊孩子的层面。全车的乘客包括司机,眼睁睁看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孩子被赶下车而无动于衷,事后甚至网络上的人拍手叫好,认为孩子被赶下车是活该,是不守规则的代价。

诚然,这个世界有规则制度,我们每个人身在其中都应该遵守。但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他不仅有理性的一面,更有感性的成分。否则,人人都只遵守自己规则内应该做的,自扫门前雪,无视他人瓦上霜,如果世界只剩下冰冷的规则,人与人之间再无情义、道德可言,将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3.

熊孩子

昨天我和同事因为这则新闻产生了分歧,她问我,难道你要做个熊家长?

很多家长谈“熊”色变,但我还是要说:对的,我还真的就是个“熊家长”。

现在很多微信文章流行这样写:因为他是个熊孩子,千万不要放过他!

我想试问,在座的各位,哪个小的时候没有“熊”过?

哪个小时候没有打碎过邻居家的玻璃,没有偷吃隔壁菜地里的黄瓜,没有折断村里老伯家的高粱?

就连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小的时候也是个“熊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偷村里人种的罗汉豆煮来吃。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为他需要被教育,他的不当言行需要被匡扶指正。

况且“熊”这个词,我认为应该有个程度之分。

那种做出伤天害理害人性命的“熊”,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

我们想说的“熊”,正是我们日常所见,孩子的淘气好动、小聪明小把戏所制造出来的,给大人带来或大或小麻烦的那种“熊”。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熊”,正是因为他不明白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辅育院里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熊孩子”。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家长无力管教,或者根本已经没有家长的孩子。抽烟,打架,恶整老师。在马修老师到来的时候,他的上一任老师就是因为受不了学生会危及生命的恶整而离职,他更是在到职的第一天,就亲眼目睹了神父被学生们整到差点弄瞎一只眼睛的事情。

后来他发现,在这个气氛压抑颜色灰暗的校园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正是:犯规、处罚!

好像整个学校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这些孩子太坏了,所以必须使用最严厉的惩罚才能让他们学乖。

孩子们也似乎默认了老师们的想法,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可救药,破罐子破摔,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幸运的是,马修来了。

他认为孩子不应该被这样教育。

马修用自己一点一滴的爱,慢慢融化孩子们冷漠外表下坚硬的心。慢慢的,孩子们变了,他们不再玩闹,不再恶作剧,他们跟着马修一起唱歌,那沉醉其中的眸光,像大海一样蔚蓝,像天空一样纯净。影片的色调也不再是晦暗涩滞,变得灿烂轻盈。

马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这个世界,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要在高压逼迫下不懂反抗,只能用种种出格行动来表达自己抗议的孩子。

只有用爱去接纳他们,才有可能感化他们,使他们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努力生长。

4.

以德服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能够有耐心地七擒孟获,大将们都想不通为什么。孔明说: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被刘皇叔三顾茅庐的诚心德行打动,继而才决定出山相助?

这世上最难得到的,是人心。孔明和刘皇叔正是深谙这一点。

育儿,等同此理。

我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全班七十个孩子,最喜欢上的就是语文老师的课,直到现在我早已为人母,依然还保持这和我语文老师的不间断联系。现在想来,正是因为在她身上,有一种闪着光芒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就是一个人身上“德”的表现,它使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令人如沐春风,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对方感受,用智慧的方式解决纠纷,而不是用蛮力暴力武力镇压。

那些孩子一有问题就送去xx网瘾班、xx书院,xx变形记的家长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实在无可救药了,自己没有办法去面对解决,只有寄希望于那些冰冷的机构,幻想着自己不付出任何就可以改变孩子。

却殊不知,要想让孩子改变,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出改变。董卿说得很对:你要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得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孩子,最好只直接的方式,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就像《小王子》里的那只狐狸说的那样:只有爱,才能将我驯养。

愿我们都可以做那个用爱驯养孩子的父母,用你的耐心,你的智慧,你的阅历,你的言行,去感化他,熏陶他,最终,使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可能还想看,更多走心原创:

文/编辑:沐辰。五岁男孩的妈妈,绘本阅读达人,愿意用琴棋书画之笔,与您分享柴米油盐的生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育儿团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媒体平台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