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说教方式,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作者:校长传媒 12-06阅读:2966次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是的,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一种本能,不用学也会。尊重孩子,这样一种美好的教养,我们还需要慢慢修炼。

我们深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没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

我们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过度的焦虑与恐惧,以及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意志较量,都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试着,从这些小事做起,学着尊重孩子。

-01-

把“不”用在恰当和关键的时候

在养育中对孩子说“不”就像本能一样,是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

如果每天数百次对一个孩子说“不”,很快这个“不”就不管用了。

对于1-2岁的孩子,主动摆弄各种东西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一些贵重、易碎的东西放在他看不到、够不到的地方,而减少对他说“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不是什么涉及人身安全、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尝试用其他积极的方式,而减少对他说“不”。

-02-

避免当面评论孩子,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

有的时候,你认为可能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字眼,确实是无心之失。

但是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听到大人当众说自己的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那种难受的心情,用脚趾头想一想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经历。

-03-

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

小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大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民主的氛围,不用等到孩子上学后就可以开始。

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

-04-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许诺之前,请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不能,请不要轻易承诺。

其实,无论对谁,这一点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法做到,请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他的谅解。

对待孩子跟对待成人一样,讲究诚信。

-05-

永远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对小小孩而言是特别卑劣的招数。因为担心危险行为而恐吓他,因为不乖乖吃饭而恐吓他,因为想让他静一静而恐吓他。

殊不知,看似风平浪静的行为背后,孩子被强化了的恐惧心理,转移后容易造成隐蔽的问题和障碍。

-06-

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我们必须得承认,如果要做到时时刻刻,对于家长们来说,相当困难,也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也不是圣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情绪管理类书籍或者教学让我们学习,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

当我们想像一下,将来歇斯底里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大喊大叫成了他唯一能处理极端情绪的方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07-

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懂”孩子。

很多时候问题的冲突都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调皮捣蛋,或者想当然的和我们作对。

当我们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就可以耐心的帮助他顺利度过。

-08-

不要让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人都会有低落,沮丧,甚至是愤怒的时候,不用强颜欢笑,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你,但是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在你能量只有不到10%的时候,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电,再来面对孩子。

最后,我们请记住了,尊重,不等于纵容。

(本文由“徐洁本真教育”整理推荐,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家长的说教方式,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原创作者|大老师

首发“好父母十万个为什么”,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当孩子出现不良的恶习,作为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我想并不是通过打骂让孩子记住,可能是说服教育,可能是其他教育方式。

看过一组调查报告,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肯定会将孩子进一步的拉入歧途。

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17岁年龄段,其次是16岁年龄段,个别未成年人年龄在14岁和15岁年龄段。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及时纠正还放任不管,虽然以口头说服和打骂孩子去管教,但还在违背了父母的初衷,走向不好的反面,最后被法律的制裁。

其实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日常管教都分不开,虽然有很多不良行为都是孩子放纵造成的,不过这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一、作为成年人,遇事一定要冷静思考。

说到这些,不得不说最近热议的巴中17岁少女宿舍遇害,凶手曾表白遭拒自残的事件。

20岁的袁某是第二次参加高考复读。在他爷爷的眼里袁冬(化名),孙子是个懂事“肯学习的”好孩子。不过在老家邻居眼里,袁某不好好读书、不服从管教,还曾动手打过爷爷。

袁某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巴中一家超市里上班。袁某一直在外读书,也就寒暑假时回趟老家,待两三天就走。他上次见到孙子,还是在今年暑假期间。

然而,就在进入学校复读后不久,袁某注意到了同班同学小兰(化名)。据小兰的家人透露,事发前一周左右,袁某曾对小悦表白,遭到小悦拒绝。

这事被班主任知道了,班主任通知了袁某的父母,袁某的父亲也特地为了此事从外地坐飞机回到学校。

在老师和家长的多方的劝导下,袁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袁某并表示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这事远远没有结束。让人想不到的是,袁某深夜潜入小兰的宿舍残忍的将其杀害,袁某自杀未遂。

从新闻上看,袁某还是个好孩子,对老师很有礼貌,也很听话,勤俭节约,是家长眼里的好孩子。

然而,就因为一次表白失败,袁某心里想不通,做出杀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

讲真的,袁某的班主任说得很对,拒绝是常事,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遇到很多的拒绝,要学会接受,要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人家没法拒绝。

我想说的是,如果杀人能解决问题的话,要法律有什么用?作为一个成年人,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不计后果,把女生杀了你就能得到她了吗?

再者,不要忘记自己复读是为什么,难道不是为了以后有一份更好的工作?难道不是为了把自己的遗憾补上?我想都是吧。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惜了。

我相信法律会给受害者家属,一个最公正的答复。

二、充分的信任孩子,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严管不是说不去教育,可能有的孩子必须要严管才能遏制住犯大错的几率,而有的孩子天生就属于很听话的孩子,所以严管对孩子还是有负担。

父母也不要试图让孩子总听自己的话,因为孩子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家长多理解,多支持还是才能更好的成长,所以在孩子身上找问题,永远都是最错误的方式。

不要以为是孩子的父母就可以为所欲为,父母都有一颗让孩子更好的心,不过很多时候往往是南辕北撤,效果往往都不理想,因父母限制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适的家庭环境(这里的舒适环境并不是指很有钱的那种),而一旦父母管的过于宽,家长对孩子的限制过于多,那经常和家长唱反调就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孩子也会寻找自己的生存的空间。

最危险的是:一旦这些对抗散落在社会上,犹如脱缰的野马,家长完全掌控不了,所以让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因此父母的过于管教会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最后:

家长的管教的方式,精神和物质方面都有,有的家长都是以“为了孩子好”的目的去教育孩子,但有时候往往恰得其反,反而会害了孩子。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认为:“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也就是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人,需要正确的指导,还需要家长理解,因此有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