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作者:正向教育 04-21阅读:5625次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总观今日中国幼儿教育,虽已有长足进步,但还存在很多缺憾。许多幼教人员仍然认为,孩子只要学会识字、看图、做算术就获得了最佳的教育。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葆有孩子天性的纯真,启蒙孩子心性的敏锐,注重孩子个性的张扬是比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发展更为生动、鲜活、更令人崇敬与追求的教育。

我们将这种教育称为“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那么,什么是“三性”?何为“阳光教育”?为何要倡导“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

当前幼儿教育缺少“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吗?我们应如何进行“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与幼教界学者共同追寻儿童生命的本真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什么是“三性”?

“三性”就是指“天性、心性和个性”。所谓天性就是指自然对人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属性。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即“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东西”。

中国历来就有对童心天性的追寻,认为能保持天性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老子曾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明代的李卓吾也曾提出“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道家学说将天性的纯真比作“德行”的深厚,而儒家则将天性作为立身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者,正是兼具了深厚的德行和正气的品格,才能存在于天地间。

可见,天性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孩子先天的主观愿望、欲望、幻想、好奇等自然成长的力量,一是指一个人品行的最初形态,即“人之初,性本善”。

天性的两重意义是一个人未来成长的最初积淀,是人对自我本真,自我价值,自我追求的真实起点。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从心性心理学角度看,心性是指自我本真、自我价值、自我追求及其与他人、社会关系和谐的修养状态,即形成“真性情”。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自古以来,关于心性的心理论述主要来自儒家文化的孔子与道家文化的老子。

孔子在论心性时主要强调“仁”与“忠恕之道”。“仁”是讲无所认定,灵活变通的觉悟内心的态度;“忠”是指要忠于他人之事,即要帮助别人完成美好的愿望,成人之美。“恕”是要谅解他人,懂得他人的真实情感。

而老子则强调通过“道”的本性表达自己对人之生命本性的觉悟,即以内心求取“道”的本性来表达人自己对生命本性的悟觉。

由此而论,心性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世界的心理生活方式,涉及认知方式、情感方式、意志方式及心境状态。

这些内容正是当代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因此, 孩子心性的养育是人的自我信念发展、自我心理成长、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意志品质培养的养育,即“真性情”的养育。其最高境界是生成高尚的品德。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个性就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的心理倾向,如信念、态度,兴趣等,也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

“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

概言之,个性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它是由复杂的心理结构组合而成的整体,是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的总和。

由此可见,虽然在人身上,个性体现的千差万别,但它却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社会的构成与发展需要把人分配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与层次,于是多样化的个性,便成为使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因素。因此,对幼儿独特、积极、完整的个性的培养也是对社会稳定性的维护。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何为“阳光教育”?

中国自古讲究阴阳之道,认为只有人体的阴阳平衡了,生命才能健康、和谐。《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意思就是说,阴阳的变化是万物衍生的根本。而在生命之中,那些美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都属于“阳”。

“阳光教育”,正是这样一种使生命充满活力,幸福美好的生活状态的教育。让孩子的生命充满阳光,就是要让孩子在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教育环境中幸福成长。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阳光教育的途径有二:一是自身内心的修养,一是外界环境的熏陶。就前者而言,阳光教育的起点是通过个体内心世界对外界美好事物及对自我调节、自我修养知识的渴望实现的。

这要求个体能够主动进行自我世界知识的建构、自觉激发自我成长、自我进取、自我生成的动力。简言之,阳光教育就是引导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与自主追求,从而提高内心的修养。

众所周知,内心修养较高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控制自我情绪,能更好处理内心需求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因而在生活中不会感到太多的失意,更加容易快乐。

而控制情绪本身又来源于其准确的角色定位,以及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幸福”的大小由自己的心情而定,如果在生活中放大幸福,缩小痛苦,那么生命中的阳光就会灿烂生辉。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没有人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因此,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信仰共处、共融、共生是阳光教育的外显表征。这种关系集中体现了人的交互性、归属性和理想性的存在与张扬。

当每一个个体的内在建构达到完善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就拥有了阳光生命。进而,社会环境再反哺个人内心,从而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就是“阳光教育”的本质。一方面,它是个人自我的和谐,也就是指向内的和谐;另一方面,它是个体与整体的和谐,也就是指向外的和谐。

只有当“和谐”的内外指向统一,内涵与外延相映的时候,阳光教育才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为何要倡导“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每个人发展的平衡教育。自由活泼是幼儿的天性,幼儿阶段也正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启蒙阶段。

由于每个孩子的天性都不一样,他们的起步也必然都不同。在幼儿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词汇不是“最好”,而是“平衡”。

这里面谈到的“平衡”,并不是所谓的“折中主义”或是压抑孩子们的个性,而是在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心性与个性的同时探求一个稳定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这个模式就是“三足鼎立”式的阳光教育。

如果将儿童的生命比作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其树根由“三个足”组成。每“一足”代表“一个性”,即天性、心性、个性。每一个足的根扎得是否深,吸收的养分是否充分,成长的速度是否均衡都关乎“树命”的昌盛与繁茂。

因此,我们提倡“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就是让孩子在葆有天性的基础上,从心性的和谐发展中寻找符合个性特征的生命平衡点。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孩子,天性才能自然纯正、心性才能敏锐明利、个性才能和谐健康。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是生命昌盛之本的教育。

“三性并茂”的本质是“和谐”。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他拥有了第一重的自然生命,更是因为还有着第二重的精神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三重的独特生命。

“三性并茂”的理念,就是要把幼儿的自然天性(自然生命)和其内心的心性(精神生命)及个性(独特生命)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三者相互和谐,人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健康的。因此,幼教工作者都应该去理解人生命的本质,让孩子的生命洒满智慧的阳光。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是和谐统一的生命教育

天性是阳光教育的基石。老子很看重天性,他认为只有理解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悟道的圣人。

幼教工作者应该充当“生命起点的工程师”,去葆有孩子天性的敏感。心性是天性的外延,是阳光教育的内核。“人之初,性本善”,在葆有天性的基础上,教导孩子的心性品德就成为了关键。

我们常说要让孩子学会高尚的品德,却不知道,应该教给孩子的并非是某种品德,而是一种心性,即是通过内心的不断修正来完善自我,从而形成生命中所有美德的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而个性,则是前两者获得的工具,是阳光教育的象征。

个性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天性与心性,即让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归统于人性生存与发展的主题,最终实现个性的完善与和谐。因此说,只有将这“三性”统一在一种教育理念下时,幼儿教育才能变得平衡。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幼儿教育缺少“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吗?

用“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念去看待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缺陷。

孩子的天性不被理解。多数幼教工作者常以自己的愿望与主张来要求孩子。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每个个体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按一个模式成长,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单调、匮乏和浮浅的。儿童发展存在的差异,是一种美,一种独特的美。

教育者要理解孩子,者要求我们在掌握孩子不同阶段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不久就会发现,原本在你眼里孩子所犯的错误,其实那是你对孩子的误读;

原本在你眼里孩子那幼稚、可笑的言语,其实那是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正如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所言:“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理解了孩子们的行为,才能产生发自心底的尊重。但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往往不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去理解尊重孩子,而是按照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对孩子强行规范,结果孩子如同被“模子”塑造过一样,必然会出现千篇一律,毫无灵气的面孔。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最让人骄傲的财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孩子的心性被淡化

一些幼教工作者认为孩子还小,不必要现在就塑造其品德。但人的品德缘自于从小的点滴培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箴言告诉我们,孩子自己有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在用自己的心性去判断外界的事物了。

心性的培养就是对孩子品德的培养。漠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也就是忽视孩子的心性。有些幼教老师只会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或者“今天有什么收获”,却很少去问孩子“有没有关心你的父母”。

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会认为最重要的是知识而并不是品德,刚刚从社会化之初而生的品德就这样被压抑,使孩子潜在的打上冷漠的烙印。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孩子的个性被外化

一般来讲,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孩子个性的外显部分,而忽视其自我内心发展的体验。现在有很多孩子对自我缺乏较清楚的认识,这也是幼儿教育的失败。

古希腊的戴尔菲神庙把“认识你自己”作为箴言,其实这句话,正应该从孩子做起。当今的幼儿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对外部事物的关注,如对世界的探索,对宇宙的发现,而少有对自我的关注。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初步认识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对世界也不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关注孩子的内心,明白他们的思考,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合理的发现模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展开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

因此,在幼儿教育理念上,不应该追求模式化、整齐划一的教育,而应该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即依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去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创造。否则,孩子自我潜能发展、自我体验及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学习将受到限制,不会与他人合作、交往的儿童也会越来越多。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如何进行“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

综上所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不仅是我们对幼儿教育时代精神的追求,更是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类型人的自觉反思、主动关注与实践探寻。进行“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要从“三性”着手。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葆有天性

如前所言,“天性”的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潜能,正确权衡天性与教养在儿童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则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关键。为了让孩子能充分葆有天性,有两点必须做到:

一是尊重与遵循并重。“尊重”是葆有孩子天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先天属性或想法。教育者不要给孩子各种命令,去那里、停住、做这事、不做那事等等。如果教育者的头脑永远指导孩子的双手,他们自己的头脑将变为无用、僵化或愚钝。因此,孩子的天性不要被过早的泯灭,要像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农业上最好的原则之一,就是尽量听任作物自然成长。同样,教育的进程也要缓慢而确实,不要使青年一旦之间即刻成为成人”、“一生中的每一年龄,每一阶段,都有它完美实现的标准,有它成熟的境界”。因此,对于孩子有时候看似“无理”的要求,要给与适当的尊重,因为孩子很有可能就会从游戏,幻想,欲望中找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以,教育者的责任不是去给孩子现成的准绳,而是让他们自己自由地、快乐地去发现准绳。

遵循,是葆有孩子天性的另一方面。“教育并非是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教育应当遵循孩子的“语言”顺应孩子金子一般珍贵的好奇心,而不应轻易打压。遵循并不是完全的放任,而是在顺应的前提下相应的引导,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旨在培养心智能力结构的张力。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不把家长和老师的观念强加给他们,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没有被“塑造”过的天真的心。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二是天性与教养互动。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为前提,因而,在葆有天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孩子的教养。

这就是所谓的“互动”模式:天性决定教养的方式,教养诱发天性的发展与成熟。有人认为教养和顺应是对立的,这样的想法确有偏差。

正确的教养应该没有刻意雕琢修饰的痕迹,在清新自然中完成它应该完成的。对天性的顺应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呵护,学习的目的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牺牲”天性。

天性中能看出一个孩子的发展潜能,这种潜能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呵护孩子的天性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三性教育”中首要的。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启蒙心性

从我国传统的儒家观念出发,“心性”衍生出“德行”,而德行是一个人品格的保障。从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应该从“心性”抓起。在天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孩子的“精神家园”应该随之建立。

“心性”所涉及的问题是孩子的精神生活问题。而孩子的精神世界是需要启蒙的火炬点亮的。在英文中,“启蒙”一词是“lighten”,就是点亮的意思。点燃孩子心智的智慧火炬有两把,一是道德,一是知识。

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苟不教,性乃迁”,古人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

我们在此时肯定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是因为它对当代社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幼教人员所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心中所想,并将自己的想法形成基本的道德准则。

古时,孟子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作为人性的基础,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并不一定要以此为准,但是简单的是非善恶的区分还是必要的,以此为基础,才能追求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所以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后,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世界,并引导他们区分是非善恶,而不要让孩子过早的迷失自我本性。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见,知识的丰富可以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更高一层。孔子曾经说“性相近,习相远矣”,也就是说,如果在“习”上没有把握好,那么本性再相似的人也可能走上不一样的道路。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不要仅仅满足于教孩子识字看图做算术,而是应该把眼光放到生活中,放到大自然中,让孩子的心同时拥有着对内心的自我认识和对外界的兴趣,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简单储存知识的数据库。这才是“启蒙”的真正意义所在。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注重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表征,是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于世的首要特征。然而在幼儿教育中,老师和家长总是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究竟有没有必要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个性?”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须的。在孩子天性得到保护,心性正确养育的前提下,个性的培养便成为教育者随后的任务。

可以说,个性是孩子天性和心性的结合与升华。因为天性的纯朴所以让生命变得多彩,因为心性的端正所以让生命保持纯洁,而这二者结合,恰恰就是一个孩子的个性。

可见,有个性非但不是烦恼,却正是孩子聪明与善良的融合。个性的正确培养,关键是一个“度”字。

并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而在孩子没有形成完整牢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前,是很难去判断何种个性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把孩子的个性发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要保持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可能会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所阻碍。在家长的过分呵护下孩子有可能会丧失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他们所养成的依赖家长“恃宠而骄”的性格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个性。因此,要想让孩子的个性健康,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行动。

只有独立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在生活的过程中磨练出自己的性格。而在这种磨练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天性和心性的检验,在不断的磨合中寻找最佳结合点。

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范围内给孩子自由,让他运用先天的敏感和后天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身边的世界。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生命是燃烧着的太阳,孩子的生命,正是早上那一缕和煦的阳光。“三性并茂”是对生命的奠基,“阳光教育”是对孩子的承诺。以天性的纯真让孩子释放本真,以心性的高尚让孩子明辨是非,以个性的独特让孩子飞扬神采,这才是“三性并茂”的教育所应该带给孩子的。

“三性并茂”,繁茂的是孩子们的心灵。让这样的教育来哺育孩子的生命,让清晨的阳光散发出应有的蓬勃与朝气,散发出永恒的光芒。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

作者简介:张向葵教授(二级),东北师范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园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正向教育|张向葵:“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论探析与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