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倾尽所有,最后却养出了"不孝儿",为什么?

作者:母婴说事 12-28阅读:1696次

曾认识一位阿姨,在食堂打菜,经常在食堂吃饭,一来一往也就熟悉了,时常也能搭上几句话。

一日下班晚了,赶到食堂时,食堂里的员工都已经开了饭,三三两两地落座,偶尔听到几句闲聊声,但气氛稍显凝重。

平日里打菜的阿姨,独自一人坐着,面前的饭菜也没怎么动过,询问后才打开聊天的话匣。"我这个人啊,就是命苦。"

一上来就是这么哀怨的一句话,多少有些措不及防,还未能做出回应,阿姨又自顾自地说起来了。

"我现在做什么都是为了我那儿子,他怎么就不懂,孩子他爸不管他,是我一个人打两份工撑起这个家。

人家孩子要是知道妈妈这么辛苦,都会心疼,他倒好,除了向我要钱,就没别的好谈了,不给他钱,还直接来食堂给我撒泼。

赚钱是希望留着给他上大学,他却招来老师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

听力许久,阿姨的眼泪干了又落,心疼之余却不知怎么开口安慰她。

多少人视孩子如命,为孩子付出太多太多,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性命,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得到孩子真正的理解与怜惜呢?

换句话说,简单可以理解为这是孩子的不孝,那不孝又是何原因所致呢?

相信大家听了阿姨的故事,都能从其中估摸出一二,其中最为大家所认同的便是"有恃无恐"!

阿姨一再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儿子,更是为了儿子而活,而这便成了儿子最大的"把柄",说是把柄,虽然听着让人寒心,但却不为过。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怜爱,总是顺着孩子的性子,长久以往,一旦有一天稍有不顺从的意思便能引来孩子极大的不满。

孩子更是会借着父母的宠爱,开启"恃宠而骄"之路,他们清楚只要是他们想要的,父母都会尽力满足,却疏忽了父母并不是万万不能的,也有"无能"的时候。

而从小未被教育学会共情与怜惜的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的"无能",只会怪罪父母的"不给予",亦或者是"不尽力给予"。

这些能怪孩子吗?很显然,并不全然,循循善诱是为人父母之责任。

当父母一贯毫无保留给予孩子,习惯了被给予的背后,自然不会有"感恩与付出"的种子在孩子心里长成,这也成了孩子长大后骄纵习性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传统,向来以"无私奉献"为傲,在家庭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人心往往最难揣摩,就像男女双方交往时,女生总喜欢质问男生,"你为什么总是不懂我?"男孩也总是一头雾水,"你不说,我又怎么懂你?"

二者是相同的本质,父母不说,孩子自然不会懂。

可能大家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小时候,父母总是把鱼肉与鱼身留给孩子吃,自己则是吃剩下的鱼骨与鱼头。

长大以后,外人来做客,孩子把鱼头和鱼骨留给父母,自己吃起了鱼肉,外人不解,便问道"为什么你独自吃鱼肉?",没料到,孩子竟然说"父母喜欢吃鱼头和鱼骨。"

良好的家风绝不是靠父母的一味宠爱与包容所能够形成的,凡事都要把握一定的度,人人都知道这一道理,真正实践起来却极难。

沟通则是化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最有效手段,却常常被人忽视,父母与孩子都难以启齿,都各自感到别扭,无非就是因为不习惯,中国有多少家长与孩子曾坐在一起好好谈过?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尝试过,但有不少都是以不快结尾。

相互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父母有着过来人的经验,而孩子却有着童真,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彼此之间少了点理解。

要想让孩子孝顺,这颗种子就应该从小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任何变化都是潜移默化来的,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可以尝试着踏出第一步,一次不行就两次,许许多多的第二次总能换来与孩子的坦诚交流。

父母与孩子最好的相处方式便是像好朋友那般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对方最大的尊重。

诚然,也有人认为,孩子不孝,从小"高压式"教育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还有人认为,一直给孩子灌输孝顺的概念,也算是一种培养方式。

教育之道,万千办法,你的育儿法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