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受欺负了,作为家长到底要怎样做?

作者:呵呵婴幼儿 07-11阅读:3035次

很多人上学时都会遇到被班里男同学扯辫子、高年级学生拦截要钱的悲惨经历。可是那个年代的父母太隐忍,不管是不是自家孩子的错,都会先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小时候,妈妈扎好的小辫子总是被班里一个调皮的男生扯乱,每次哭着回家时,我妈就会很生气地说:“你没长手吗?”刚开始挺伤心的,感觉妈妈不给自己撑腰,还说这么难听的话。后来遇到他又来欺负我,彻底黑化的我掏出藏在口袋里的小石头就砸他头上。没过两个月又来欺负我,这次被我拿石头砸鼻子上了,又破相了。于是,我当时甚至被男生列为班里的恶霸。

当然这算是上个年代的事情,我们的父母虽然心疼孩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被欺负的孩子必须学会自我解救,否则被人欺负不敢出声,时间长了性格是会变得压抑、孤僻、内向的。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家的儿子现在是幼儿园中班,好几次接孩子回家的时候都感觉到小家伙闷闷不乐的,很不高兴,有时候还会突然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晚上睡觉的时候还会说梦话,手脚乱动。朋友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问清原因后,朋友就告诉儿子“被欺负之后要知道反击,这是一种态度,否则别人就会认为你弱。以后打不过也要打,一直打到他不敢跟你打为止。把他打坏了,爸妈带他去医院,不用你管。你只需要让他以后不敢再惹你就行了。”朋友说儿子刚开始还是有点怕怕的,后来那小子确实把他惹急了,他们干了一架,两个人势均力敌。从此以后,那小子惹别人也不惹别人也不敢惹朋友家的儿子,更好笑的是两个孩子慢慢地成了朋友。

有些人会说不是让孩子以和为贵嘛,以暴制暴肯定是没法解决问题的。确实我们不提倡武力解决问题,以理服人永远是最优雅的胜利。但是如果温柔的助攻帮不了孩子时,你至少要让孩子明白人不能太过懦弱、妥协和胆怯。要引导孩子,让他知道很多事情其实是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的。

为了避免孩子长期在幼儿园受欺负,以下这几点你还是很有必要做到的。

安抚孩子

当孩子回家后,向你说起在学校打架的事情时,妈妈不要在不了解具体过程的情况下批评教育孩子“上学不能打架,要团结同学”“老师最不喜欢打架的孩子”……要知道孩子现在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妈妈应该先安抚孩子,告诉他“不要伤心,妈妈会帮你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孩子才会信任你,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也愿意告诉你。

问清原因

当孩子哭着回家说自己被欺负时,作为父母肯定会很生气,遇到脾气暴躁的势必会冲到学校大闹一场。这是不可取的,遇到类似事情时,妈妈要保持冷静,认真分析自己孩子在事情中占几分理。这是因为小孩子在描述事情时会有意地隐瞒自己的错误,夸大对方的过失。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

孩子回家后,妈妈可以和孩子聊一下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给孩子洗澡时要注意有没有伤痕。

如果孩子经常受欺负,甚至已经涉及到人身安全,妈妈要积极和老师沟通。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小男孩被五年级女生逼着吞下铅笔芯,由于被威胁,家长一直到出意外才了解到孩子长期在学校受欺负。

让孩子变强大

暑假将至,可以让孩子学学散打,跆拳道等防身措施。也可以在家里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孩子受欺负时,要怎么做,实在打不过别人,要推开赶紧跑,向老师寻求帮助。当孩子不能保护自己时,父母是要提供帮助的,因为这不仅会让孩子厌学,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虽然道德原则告诉她“暴制暴”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但总是“逆来顺受”却使得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极端的回应方式有哪些问题。

“以暴制暴”的父母要么大张旗鼓地去训斥另一个小朋友,要么和小朋友的家长“理论”,亦或是回头怒气冲冲地批评自己孩子是个“受气包”。

无论怎么做,都在第一时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把发泄自己的情绪作为第一要务。当受到伤害的孩子看到父母“以暴制暴”时,会从中学到什么呢?

当然就是学大人,一样以暴制暴。面对弱者他可能会胜利,但是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人呢,难道还要去“硬碰硬”吗?特别是当父母又反过来教训自己的时候,可谓又是对心灵造成可怕的“二次伤害”。连最亲近的父母都这样嫌弃和排斥自己,孩子可能会走上自我怀疑之路。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也会用这种毫无弹性的处理方式去面对问题,这当然不是我们为人父母所希望的。

思考另一个极端,每当孩子受欺负,“逆来顺受”的父母一般都会对自己受伤的孩子表现出过分的同情和关切,同时对待施暴的一方秉持“忍辱负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一种“受害者心理”。他觉得这世上所有人都是欠他的,只有靠被伤害和自虐,他才能得到关注和爱。遇到挫折和困难,他首先不是思考怎么面对和解决,而是想“我怎么这么倒霉、苦逼,怎么全天下都和我过不去,我没有办法,我只能等着父母和别人来帮我,如果连他们都不施予援手,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因此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少年一件事情想不开,就轻率地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了吧。

那到底什么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方式?构建孩子强大的心理力量就是重中之重!父母要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孩子的自信力。

就拿涛涛在小区玩耍时被小朋友从健身器边推开的事情举例吧。

当涛涛被推开,妈妈可以先问涛涛还想不想去玩,如果涛涛决定不玩,那就随孩子的意思。如果孩子依然恋恋不舍,那么建议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状态,划分为四个层次去帮助孩子。

第一阶段,妈妈主导。适用孩子还小,或头一回碰见这样的事情,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时妈妈可以带着涛涛去那个大孩子的身边,这样说:“小朋友,这个玩具是小弟弟先开始玩的,你们可以轮流玩或者一起玩,但是你不能推开小弟弟。”

第二阶段,观察陪伴。适用于大一点的孩子,或生活中不断重复类似情景时。在事件发生时,妈妈可以斟酌孩子对这类情况的把控能力,评估孩子是不是有勇气自己说出来。如果可以,那妈妈就陪同在一旁不言语,仅用行动给予孩子支持和力量。如果孩子还达不到,那请自行循环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孩子主导。如果此时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解决问题的套路,也许突然某一天,他可以甩开妈妈的臂膀,自己走过去和对方协商。

第四阶段,孩子独立处理。不论妈妈在不在场,他都可以轻车熟路地去独立处理争端。

父母熟悉了这四步,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解决和处理类似问题较为合适的方式。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举止行为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孩子。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本事就是未来踏入社会的立足之本。因为父母不可能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一辈子,只有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