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究竟如何跟孩子谈论生死呢?

作者:沈阳妈妈网 08-23阅读:2055次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随着他的长大独立个性的加强。开始对生死有了认知。为此也会时不时的问我一些问题。记得去年的时候,我家鱼缸的一条小鱼死了,他表现很难过,但不久就过去了。可前几天,我家鱼缸的金鱼死了,他哭了很久,而且最近一看见鱼缸,就会想到死去的金鱼。眼睛里就开始湿润……

每次拥他入怀,他都会问我,妈妈,我害怕你和爸爸不在我身边,是不是人死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那是不是不能吃东西不能玩玩具?那他想别人怎么办?妈妈,我一想这些就要哭了。

孩子的问题让我开始思考对于死亡,我要怎么能不伤害他幼小心灵的同时,让他知道这些事情,以此珍惜生命和更多美好的事物。

当然如何与孩子解释死亡,是我们家长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像每年的清明祭祖,虽然伤感,但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去给他讲解。

我们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或者说是生命教育,那么让孩子认识生命和死亡,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消除对死亡、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要告诉他们生命有多宝贵,让孩子知道要远离那些危险的事情、好好保护自己。

当天晚上,我给孩子讲了有关死亡的绘本,我相信绘本的语言会比我的话能更让他有所触动。

那么,我给大家推荐几本这类的绘本,也让大家有所借鉴。

内容简介

这是一则关于生命的童话。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共同经历过四季的变化,从而体验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与其他绘本不同的是,这本书可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包含许多精美的照片。作者通过这些摄影作品来展现一片叶子的生命历程,进而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

精彩赏读

“那么,这棵树也要死吗?”弗雷迪问道。

“有一天它也要死。不过有一样东西比树更强。这就是生命。它将永存,我们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谁也说不准。这是个大秘密!”

“我们会回到春天去吗?”

“可能回不去,可是生命一定会回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弗雷迪追问说,“既然我们要飘落下去死掉,我们干吗生长在这里呢?”

丹尼尔继续实事求是地回答:“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主题分析

死亡对象:树叶

死亡原因:冬天到来,自然死亡

讲述角度:从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角度来看待生命的死亡

死亡态度:从不理解、恐惧到最终平静、接受

表达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内容简介

这个故事其实是小孙女在回忆外公。作者通过外公与小孙女无厘头的对话,将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小女孩的天真,与老外公从未消失的顽童之心,将故事徐徐推进。直到书的最后一页,外公经常坐着的沙发上空空如也,而小孙女独单地坐在小板凳上沉思……

精彩赏读

——我的小丫头,你好吗?

——我的花籽多的快要没地方种了。

——外公,蚯蚓会不会上天堂?

——外公,到了海边,能不能一直玩下去?

——可以,不过到了四点钟一定要回去喝下午茶。

——今天外公不能出去玩了

——外公,明天我们去非洲玩,你来当船长好不好?

主题分析

死亡对象:外公

死亡原因:年老自然死亡

讲述角度:从外孙女的角度,回忆与外公一起度过的生活

死亡态度:外公离去了,但他永远活在回忆中

表达观点:本书用诗一样的图画,很温馨地处理了“隔代关系”和“生命光辉”这两个相关的主题,使“老年”成为可爱的生命现象,用“离去”阐释“死亡”。

内容简介

麦先生在失去儿子后,决定带着儿子的泰迪熊和一把椅子去旅行,途中他遇见了一个同样失去家人的小男陔,两人相互诉说着彼此的经历,伤痛的心灵于是得到慰藉。这本融着淡淡忧伤却隐含希望的图画书,将父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精彩赏读

在世界的尽头,麦先生遇到了一个男孩。男孩哭着告诉他:战争毁了他的家!

为此,男孩哭了三天三夜。他唯一能找到的,只有一个洋娃娃。

麦先生发现了一把小木椅。

他修好了椅子并把它给了男孩。

男孩挨着麦先生坐下来,他们一起聆听鸟儿的歌唱和树叶在风中轻轻说话。

麦先生把泰迪熊给了男孩。男孩轻轻拍打着泰迪熊的大鼻子,讲起自己和洋娃娃的故事。

从那天起,麦先生和男孩就肩并着肩、手拉着手,一起开始了旅行。

主题分析

死亡对象:麦先生的儿子

死亡原因:未明

讲述角度:儿子去世后爸爸忧伤的旅行生活

死亡态度:在悲伤中沉浸,直到遇到一个类似遭遇的小男孩

表达观点:无论生活中碰到多大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爱都能抚平伤痕,并且能陪伴彼此一生。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肩负起责任。需要找寻能让你生命燃起热情的东西,并以此找到自己存在的方向和价值。感知生命的方式,认识自己的价值,这也是死亡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对孩子,对我们,这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当然对于孩子,也不要过于强调死亡的概念,要跳出死去谈生,让孩子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活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