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类似寿司那样的极简而求精的食物吗?

作者:吃吃吃大吃货 05-27阅读:5070次

太多太多太多了。

我想题主一定是看了寿司之神,次郎的寿司才觉得寿司也可以这样考究精细吧?想必煎玉子烧要煎两年才能出师这个片段都记得吧?

笔者上海人。就说说本帮菜里一家自从乾隆年间就开到现在的经典老上海饭店吧。曾在80年代掌厨上海老饭店的烹饪大师李伯荣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要烧好本帮菜,过去做徒弟的至少要吃三年‘萝卜干饭’,哪像现在的小青年,学了皮毛就忙着跳槽,变变做法就讲是新上海菜了。

是不是一模一样?

引用一个上海老饭店名菜,扣三丝工序:

第一道是扣三丝。三林本帮馆的老板,也是李家名厨第四代传人李明福介绍,扣三丝这道菜由笋丝、火腿丝、鸡脯丝组成,看起来并不复杂,但细切起来就要1小时,非常考验厨师的刀功,每一样都是先片后切,片需薄如纸片,切需丝丝均匀。有人曾数过,一盘扣三丝竟有1999根。更有好事者拿切出来的丝穿针,真的能成功“穿针引线”。

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舌尖上的中国S01E05,淮扬菜的里大煮干丝,狮子头, 文思豆腐,哪个不考验功底?

(切成这样细功夫是得多深。。)

还有虾子大乌参,八宝鸭,拆烩鱼头等等。

烧乌参烫豁两只盆子对于本帮菜,李伯荣有自己的坚持,那就是传统加改良。怎样算传统?比如虾子大乌参,装盆时要用葱油浇卤,有些饭店用事先熬好的冷葱油,虽然方便,但香味早已挥发,滋味差很多。李伯荣坚持用老师傅教的办法,现熬葱油,火热滚烫。怎样算改良?李伯荣烧虾子大乌参,加入了京葱段,因为京葱有粘性、有甜味,放进去后根本不用勾芡,汤汁就已经醇厚和美、滋味浓郁。再如"扣三丝",以前都用碗来扣,造型不好看,丝也很粗。李伯荣用咖啡杯来扣,杯子拿掉后小巧玲珑、非常光洁。刀功经改良后,每根丝细如毛发,菜肴的鲜香完全溶在了汤汁里。还有老饭店的名菜"八宝鸭",以前烧的是八宝鸡,后来改用鸭,因为肉质肥嫩。鸡丁、栗子、白果、香菇、虾仁、青豆、笋、火腿等配料和糯米饭炒在一起,鸭膛洗净焯水,把糯米饭放进去密封起来,上笼蒸两个半小时酥烂可脱骨,满屋尽飘香。现在,本帮菜已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日将有结果。李伯荣感慨地说,本帮菜要发展,应不断吸收其他派系的长处,但不能照搬。"扬州师傅烧拆烩鱼头,你也弄个拆烩鱼头,那算扬帮还是本帮?我放青鱼秃肺,加糟卤烧,就有本帮特色了。本帮菜的发展应该源于传统,发扬传统。

且不说草头圈子,油爆虾,蟹粉豆腐,红烧肉等等好吃也考验功夫的名菜。

我祖父还告诉我判断一碗面好坏的另一个标准,应该是他的祖父告诉他的:如果面放在碗里是这样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就说明下面的师傅筷功一流。这是在沸腾的大锅里一筷子撩起的一整团面,用笊篱配合筷子卷紧,盛入碗内时手一透一抖,顺势把面折叠一下,铺好,即使汤头久泡,面也不会涨烂。能这样把面码放得色色齐完全是那一抖一透的腕功,如果没有下过几万碗以上的面,是没有这么好和巧的手劲的。苏州人讲究面的品相,也讲究吃相。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和浇头端上来,先吹一吹热气,然后用勺喝一小口面汤,品一品汤头的鲜味。随后用筷子把排列整齐的面挑松,拌匀,挑一小筷子吃一口,尝一尝面的软硬是否正好。然后吃浇头,焖肉这种浇头会先放入汤里,用面盖住,焐热大肉的同时也让肉的油汁释放到汤里,等面吃到一半,再把焖肉拿出来吃会特别酥软香嫩。现炒的浇头一般就当菜吃,最后才会把卤汁或肉汤倒入面里,免得影响原汤本身的鲜味。

不管生意有多旺,那口汤锅里的汤水决不能全卖完,剩汤再吊才能吊出美味。日积月累便有了老汤,老汤是面馆的资本,汤老了,生意才会越来越旺。姑苏第一面馆——朱鸿兴的那锅汤相传已有了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仅仅只有这些吗?怎么可能,还差得远呢。小笼包,上海辣酱面,葱油拌面,大闸蟹,糖醋排骨,松鼠桂鱼,红烧黄鳝... 要好吃,那个不考研功夫?

区区上海,在全国菜系里排不上名次的本帮菜,就已经如此讲究了。

那更别说,南方的广粤菜系。诸位在香港和广东,吃到的百年老店还少吗?北方的宫廷鲁菜。曾经清代的八大楼,如今改为国字号,哪个又不是考验讲究和精细的?就油爆双脆和鲍鱼就可以大做文章了。

烂大街的兰州拉面,你以为是快餐,门槛低,逼格低。你去兰州尝一尝,体会一下区别。

大到一个菜系,小到一碟菜品,在你不留心的地方,或许以你觉得太低廉的价格,有着几代人的考究。

要我说,每个舌尖上的中国里寥寥几分钟的菜,都可以上升到寿司的高度,拉出来单独拍摄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穷尽地举出例子,是不可能的。有那个兴致的话,我建议去看一遍各个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去当地名气最响的馆子品尝一下。

请别忘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