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紧,那你就成了Ta的绊脚石!

作者:互联网 04-03阅读:287次

龙应台: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紧,那你就成了Ta的绊脚石!

唠叨是病,要改了,老铁们!

你知道反复唠叨,听多了孩子会怎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超限效应”,即因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凡是有孩子的家庭都存在一种“超限效应”,叫做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式或纠错式唠叨,出于为孩子好,对孩子期望高的父母心里。

正是出于这样出发点的唠叨,终究有1天会导致孩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对立中爆发!

——你不停的唠叨,会让孩子负担满满,改改吧老铁们,教育和叮嘱应该有更好的方式!

龙应台: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紧,那你就成了Ta的绊脚石!

1

这有1个26岁的大孩子被唠叨到爆发了!

你可别再去积累唠叨的爆发力了!

26岁小伙被母亲多次逼婚,狂躁不安患上精神障碍:

毕业4年以来,26岁的小伙一直活在妈妈和亲戚朋友的碎碎念中,如今不堪重负,患上情感性精神障碍,狂躁、冲动、情绪不稳。

这是长期压抑的结果,面对逼婚,小伙一直的态度是:

看着妈妈着急,我心里再抵触都会憋着;

碎碎念得想抓狂,到了逢年过节越发痛苦;

每次想发作时又强迫自己忍住,只好躲开。

本因找不到对象而忧愁,母亲关爱式的唠叨无异是在他伤口上撒盐!

除了感情,妈妈还强势对他的生活、工作指手画脚,就连穿啥、吃啥都要反复唠叨。终于有一天,妈妈的唠叨逼“疯”了孩子。

这种唠叨,不是爱,而枷锁。

——事实证明,苦口婆心,在孩子眼中就是一种魔咒。

龙应台: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紧,那你就成了Ta的绊脚石!

2

这有1个8岁的孩子被唠叨到爆发了!

你可别再去积累唠叨的爆发力了!

8岁男孩屡教不改,屏蔽妈妈的叨叨道理:

妈妈看到8岁儿子拿着玩具枪瞄准邻居家窗户,大声叫道:“瑞瑞,过来,我有话跟你说。”

——瑞瑞把枪放下,慢慢走过来。

妈妈说:“亲爱的,你知道的,我们给你买玩具枪时说过,它有危险。你可以去地下室去玩,不会伤到人或者打破东西。对吗?”

——孩子一脸无辜,什么也不回答。

妈妈问:“你知道玩具气枪可能会打破别人家的窗户吗?”

——孩子只是扬了扬眉毛。

妈妈又说:“你想想,宝贝,这些子弹出膛的时候很有力量,如果真的瞄准了,肯定会把窗户打烂。你并不想这样做,不是吗?”

——孩子垂下眼晴,依然不说话。

“总之,宝贝,你知道如果你打烂了别人家的窗户,我们就得赔人家钱。你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吧,对吧?”

——孩子看了看妈妈,还是什么都不说。

“那你就去地下室玩吧?我想那里肯定好玩。

——孩子点点头,晃悠着双脚说:“我想去外面玩。

“好的,儿子,但是枪要留在屋子里,好不好?”

——“好吧。”孩子不情愿地耸了耸肩。

几天后,妈妈又发现孩子在很近的距离射击瓶子和铁罐…

爱唠叨,实际上更多是父母无意识的需要,输出的通常是强迫和控制。对孩子无效,还可能起到反作用,甚至会出现无法挽回的局面。

——孩子最反感父母"唠叨",你越唠叨,孩子越对着干!

龙应台: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紧,那你就成了Ta的绊脚石!

3

还有很多孩子,都被不同的唠叨到爆发了!

你可别再去积累唠叨的爆发力了!

↘2018年,辽宁本溪,10岁男孩受不了爷爷每天的“监督”和唠叨,零下20多度的冬夜离家出走,一个人拿着手电筒在乡间道路上行走了两个多小时,正准备上山过“荒野求生”生活时被找到。

2个小时,农村的道路没有路灯,但为躲开唠叨,10岁的孩子却一点也没害怕。

↘2015年,浙江义乌,刘先生和往常一样送13岁的儿子上学,由于最近几次模拟成绩不理想,一路上,刘先生边骑车边跟儿子唠叨,让他努力学习。正当他说得起劲时,坐在三轮车后面的小意突然纵身跳下车,跑了几步,二话不说一头跳进了路边池塘。抢救了十几分钟终究没能救回。

望着儿子,刘先生悲痛欲绝,“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再不说他了……”

↘2015年,宁波12岁女孩被母亲说了几句后,跑到阳台,翻出护栏从5楼跳下。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在性格上形成了偏执、极端的性格。

面对重伤的孩子,父亲徐先生表示:“我心里还是更愿意相信她是滑下去的。”

——不停的唠叨和不同的唠叨会在孩子心理生根发芽,当某一天根深蒂固,碰到导火索,就会突然发作!

龙应台: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紧,那你就成了Ta的绊脚石!

4

唠叨是关爱,

却是孩子眼中最大的毛病!

但在“你眼中的父母”调查问卷上,13岁的男孩在“父母最大的毛病”一栏里,毫不犹豫地在“唠叨”上打钩。在“你希望的父母是什么样”一栏里,他郑重地写下“不唠叨”三个字。

在169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竟然有112名学生将父母最大的毛病锁定为“唠叨”。

每次上学都叫我小心点,天天如此,每次说很多遍。

做错一点小事就说我,一说就几个小时。

有一次我起床晚了,妈妈就在床边唠叨半天。

有一次考了全年级最后一名,爸爸对我说教了整整7小时。

有一次我把墨水打翻了,爸爸骂了我好久,一直用粗暴语言。

有一次他把我送回学校,一路上都在说要我把成绩提高。

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By苏格拉底

——其实,家长和孩子都没有错,可能你只要注意:少重复或多变化些叮嘱的方式,一切都会是那么的不同,但切记不要不停的重复1个动作!

写在最后

记得龙应台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把孩子盯得太紧,那你就会成为Ta的绊脚石。”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句话?

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中,你觉得自己唠叨吗?有没有某一天突然意识到啰嗦对孩子没用而采取其它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