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文章题目是“妈妈,你吃!”,感谢各位点进来的客官能赏脸读小编的文章,如果小编文章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大可以在留言区畅所欲言,祝每位客观天天开心,早日升官,当上霸气总裁,迎娶白富美!
“妈妈!妈妈!”一岁半的女儿将手中的饼干高高举起,递到我的嘴边。
“嗯,真好吃!”我蹲下身,轻轻咬了一口。彤彤见了,也跟着咯咯笑了起来,将饼干送回自己的嘴边,再次大口的吃了起来。
“来,彤彤给叔叔吃一口。”被彤彤这般大方的举动逗乐了,她那才满14岁的叔叔走了过来,学着我的样子蹲下身来,张大嘴对着她右手上的饼干,等着她像方才一样主动送到自己口中。
不过显然,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在看到叔叔开大嘴,盯着她手里的饼干的那刻,小丫头已迅速的将手中的饼干撺紧,立马藏到我的背后,同时眨巴着小眼睛,不时的打量着她叔叔,随时防备着他偷袭饼干的举动。当然,若她叔叔胆敢去抢她手中的饼干,等待他的,估计就只有他侄女的嚎啕大哭了。
“哼,小气鬼!”见自己怎么哄骗,彤彤都丝毫没有要给他吃的打算,他叔叔不满的一嘟嘴,自顾自的去玩电脑了。不想,这时,小丫头趁她叔叔离开之际,再次笑咯咯的将手中心爱的饼干递到了我的嘴边。
再次轻咬一口,我忍不住捧起她的小脸亲了起来,也跟着会心的一笑。看来,这亲妈的待遇的确是不一样啊!幸好她叔叔没看到这一幕,不然估计气得肠子都青了。
看着女儿一脸高兴的依偎在我怀里吃着饼干,不时还要送到我的嘴边让我吃,我的小心肝被融化之余,不由得想起之前的一件小事。
“彤彤,再吃一口嘛!”纵然是一再坚持让女儿自己吃饭,坚决不追着喂的我,终究还是难免有妥协的时候,拿着饭碗在她身后叫唤。
“你女儿听你的吧?她现在大了,才不听话呢,就像她那两个调皮的叔叔一样!”身后,看着我们母女俩相互追赶的身影,她爷爷笑着调侃道。
的确,那日的午饭,她勉强吃下几口之后,便径直推开了我再次递到嘴边的勺子,任凭我一再劝说,再不肯多吃一口。难道说,真的是人小鬼大,跟她俩叔那样,儿大不由娘了?我心里也难免嘀咕。
如今想来,这完全是我多心了。且不说她这每每只许我和她分享独食的特权就足够她老爸每天念叨不平了。看着女儿此刻满足的笑脸,我不由得感慨小孩子还真是天真,单纯,无论喜欢一个人也好,讨厌一样东西也罢,都是那般的纯粹,直来直去。
同时,也为自己在这之前的一年半里真正的和女儿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确切的说是“安全型依恋”的母女关系,奠定了她人生最基础的安全感而欣慰。
孩子与妈妈之间的连接是天然的,儿童心理学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依恋,即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依恋”指的是孩子与母亲(或替代母亲的照料者)之间形成的强烈的情感联系。通俗地说,就是孩子希望时刻和自己的妈妈待在一起,不愿和妈妈分离,分离会使他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secureattachment)。这类儿童,母亲在场时能愉快地游戏和探索, 母亲离开时他们会出现不良情绪,例如哭闹、不安等, 但母亲回来后很快又恢复平静。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
(2)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这类儿童,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他们的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也并没有表现出消极情绪,研究者认为,实际上这类儿童还未形成对人的真正依恋。
(3)抵抗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这类儿童似乎离不开母亲,母亲离开时他们极度痛苦,但母亲返回后,他们又表现出矛盾心理:既想寻求与母亲的亲近,又在母亲亲近自己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母亲,表现得很矛盾。
研究表明, 三种依恋类型的婴儿长大后的个性和行为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只有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其人格和社会性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个婴儿,在生命中的第一年,妈妈无时无刻的陪伴,关心与呵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奠定了她未来人生的基调。妈妈是否用心陪伴,照顾她,不仅关系到她能否健康的长大成人,更决定了她未来的心理和人格是否健全。
现在,所谓热议的“原生家庭”理论,讲的就是,父母在儿女成长过程中,尤其是童年时期对待儿女的一言一行,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儿女未来的个人成长,乃至婚姻和人生走向。而这些影响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且很难觉察和改变的。
就像此刻,在我女儿眼里,我无疑成了她生命中,至少是从出生到目前为止,唯一信任依赖的人。好吃的,好玩的要拿到我的面前;摔跤,生气了,要在我怀里哭;不满意了,想要出去玩了,不由分说的拽着我的手,说走就走。
她或许还不明白“爱”这个字的含义,我们也几乎很少在她面前说“我爱你”这些话,但从她出生到现在,我已经用我们点点滴滴的日夜相处,陪睡,陪玩,陪吃饭;穿衣,吃饭,换尿布等等无数小事,让她习惯了我的存在的同时,也明白了我这个“妈妈”对于她而言,是绝对不离不弃,24小时“待机”的
也正因为有了这份融洽,亲密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她才会全心全意的相信我,吃的可以丝毫不犹豫的送到我的嘴边,因为对于她来说,她觉得好吃的,我也一样会觉得好吃。
好玩的,会不由分说的递到我的手里,因为她笃信,放在妈妈手里是最安全的,就像她自己拿在手里一样。同时,也恰恰是因为之前的这一年里,我已经打下了她人生基本安全感的基石。
所以,自从她会走路以后,她的所有精力和动力都放在了探索和学习周围的新事物上了。因为她毫不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更不会有任何分离的焦虑,或是对这个未知的新世界感到害怕或是恐惧。因为在过去一年的相处时间里,我已经用我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让她相信,任何时候,我都一定会在她身后,从未走远。
而这份内化到骨子里的安全感和对我全心全意的信任带来的,就是诸如开头,让她叔叔羡慕嫉妒恨的将饼干递到我嘴里的画面;或是平时司空见惯的,被家人邻居夸她懂事,不哭不闹的等着我给她削苹果,或是给她剥虾壳;
种种举措,都不过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早已生根发芽的良好的母女关系,以及这一年多来,我让她感受到的,真切的安全感和信任与依赖。
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石,是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基础。若想让你的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那么首先你要做的,是和孩子建立起真正亲密融洽的,安全依恋型的亲子关系。
而这意味着,在生命的最开始,尤其是三岁以前,你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尤其是一言一行,至关重要。因为你的每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的影响了孩子未来的成长。
今天的文章就是这样啦,谢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小编的文章,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下宝贵评论,不当之处还望雅涵,小编一定努力改进,写出更好的文章。 祝我亲爱的读者们颜值冲天,鸡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