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发脾气的小孩到底在“说”什么?

作者:幼儿那点事儿 06-28阅读:4784次

原标题:育儿|发脾气的小孩到底在“说”什么?

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很小的事情闹脾气。这个时候,“事情”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在孩子发脾气的当下,他们的真正需要不是物质上被满足,而是情感上被理解。比如下面这个案例给我们展示的。

已经要睡觉了,3岁女儿要吃饼干,妈妈打开罐子,发现里面只有一块了,于是拿了出来递给女儿。谁知孩子刚接到手里,饼干就碎成了两块。

看着手中的饼干,女儿马上就变了脸,将饼干随手扔了,并大声哭了出来:“你把我饼干弄坏了,给我赔。”

孩子发脾气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时候,一些家长会努力给以孩子物质满足,希望孩子停止哭闹。如此一味满足,很容易养出一味索取、且无法等待的小孩。

另外一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气。比如会说教:“家里没了,这么晚,又不能出去买,我怎么赔你啊?碎了不是一样能吃吗?”,或者贴标签:“你怎么这么无理取闹”,或者干脆冷处理。

可是这样做孩子很可能依旧不依不饶,甚至会就地打滚。这些家长,同样未看到孩子发脾气的当下,内心到底在体验着什么,又渴求什么。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下面这位妈妈是这么做的:

我故作神秘地说:“嘘,你听。”(理解并接纳孩子此时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特点,保证情绪的稳定平和。)

孩子被我的举动吸引了,抽抽搭搭地问:“听…听什么?”

我假装将耳朵凑到饼干跟前,仔细听了一会儿,说:“两块小饼干在说话。” (游戏化成功转移孩子注意力。)

显然,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起来,于是停止了哭泣,问道:“它们在说什么?”

我又假装听了听,然后对她说:“它们说,我们没有坏,不过得赶快把我们吃到肚子里哦,这样我们就能在一起了。”

孩子一听,赶紧拿起两块饼干,风卷残云般地吃到肚子里,然后问:“它们在一起了吗?”

我又将耳朵凑到她的小肚子上听了听,然后说:“在一起了。”孩子开心地笑了。(从故事和想象层面满足孩子对于完美的追求。)

孩子倾向于用“行动”表达情绪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有事为什么不能好好说,却总是要大闹一场?这是因为,越小的孩子,越倾向于用“行动”来表达情绪和行为(如高兴了就开心大笑,生气愤怒了就会哭闹、发脾气等)来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

若家长不知道如何破译孩子的行为密码,就很难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就无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比如面对例中的这个孩子,大人可能会觉得她故意为之,或是太挑剔、太浪费。但了解的父母就能明白,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正处于完美敏感期的缘故。

对孩子来说,饼干碎成了两块,她的内心是真的非常难过和痛苦的,所以才会哭闹。

没有从来不发脾气的孩子,发脾气的孩子自身同样很苦恼:“妈妈怎么不懂我、不帮我呢?”“我真的很无助、很绝望。”

发脾气时,孩子正在内心跟自己做斗争

父母若再责备孩子,或是逼迫孩子接受当下,可能破坏的,就是孩子正在建构的内在世界了。

事实上,在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父母若能很好地看到:大哭大闹也好、躺地上打滚也好,都是孩子发泄和表达情绪的一个途径。

这也就比较容易接纳孩子的发脾气行为了,且不容易跟着孩子着急上火,并能在孩子发脾气时,较为轻松地帮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

1、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处理问题。因为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关着耳朵、听不见的。就像溺水的人,此刻他们最需要你把他们从情绪的洪流中救起来,而不是这样的时刻还在跟他讲道理。

2、 陪伴孩子,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和情绪安抚,为孩子的情绪命名,比如“你现在很生气/愤怒/难过,因为……”

父母的积极关注能将孩子从情绪洪荒中救起来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尤其适用于3岁以前的孩子。3岁以上、可以用语言清楚表达的孩子,父母不妨给孩子时间和机会,鼓励孩子表达,并且不加评判地倾听孩子。

4、 鼓励孩子对失控的后果负责。孩子冷静下来后,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生气、愤怒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5、情绪平稳后,做个关于失控的约定。比如约定在行为失控或口不择言之前,尝试大声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我生气了,很生气。”父母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变化。

本文为公众号“积木育儿”(jingguanyuer)原创文章,转载已获授权

熊孩子不好管?

《YES 爸鼻》

习惯养成教育课程

每天五分钟

轻松改掉孩子坏习惯

老爸带娃,让妈咪歇一会儿

免费观看

「好习惯」→「YES爸鼻第1课」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