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是病吗?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孩子为啥磨蹭?

作者:大叔的育儿经 08-28阅读:2800次

某天在肯德基目睹了这一情形:

一个大概5岁的小男孩在玩着滑梯,一旁孩子的妈妈不停地催促着孩子回家。但小男孩似乎没听到,仍旧不亦乐乎地溜着滑梯。孩子的妈妈火了,直接冲上滑梯把孩子拖下来,二话不说操起鞋帮子就打小男孩的屁股。

小男孩哇哇大哭:“妈妈,我不敢了,我现在回家了!”孩子的妈妈才停手。

有不少妈妈说,我非常知道打孩子不好啊,但有时候就是忍不住,尤其是你这边在赶时间,孩子却还在磨蹭拖拉,让人心烦气躁,一生气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

看看下面这些瞬间,孩子多少次激怒了你?

赶着出门时还在玩玩具,鞋子袜子散落在旁边;

让穿衣服却还在床上翻滚,裸着身体在做小动作;

催促睡觉还不为所动,一会看书一会玩玩具永远没有停;

让孩子刷牙却迟迟不愿动身,各种推托借口;

在外玩耍玩了很久都不想回家,甚至把你的催促当耳边风;

眼看快要上学迟到了,孩子还磨蹭着不想起床……

有的时候家长是否尊重过孩子的磨蹭,是否有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磨蹭,孩子的磨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五一小长假,我没有去外边玩,就每天带儿子在附近的公园遛圈。

有一次路过一个捞小鱼的小摊前,很多公园都有这个项目。

一个方方正正的铁皮做的小水池里放着一群小金鱼。

孩子们就拿着捞鱼的小网在里面捞小鱼。

很适合两三岁的宝宝锻炼小手的灵活性。

而且那些喜欢鱼儿的孩子更是爱不释手。

我看到小池边坐了好几个孩子。

但有一个穿着黑衣服的小男孩非常惹人注意。

因为他的妈妈一直用手抓着他的小手在池子上比划着,嘴里也没停下:“这边,那边,快点,你怎么笨,快点,做什么事都慢”。

孩子很不舒服的样子,但站他背后的妈妈没有觉得,他们身边的小盆里已经捞了很多的鱼。

不过都是妈妈的功劳。

真的想说一句:为什么不放手呢?

多少父母一边催着孩子要快点,要求孩子独立一点。

一边又紧紧地抓住孩子的手不放。

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慢慢地用小网跟着一条小鱼,一直尾随着跟着,也可以小心翼翼地捞起,甚至放过这条吓坏了的小鱼,挺好玩的。

可在父母眼里则不然,捞鱼那就一定要捞一盆,一网捞上三四条才叫厉害。

儿子以前也经常捞鱼,但我一般交了钱就不管他了。

静静地看着他,每次他也静静地用自己的节奏捞着。

刚开始笨手笨脚的,后来还能一次捞好几条,过来跟我炫耀战利品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大大的赞。

等他的盆有很多鱼的时候,提醒他把鱼儿放回池子里,否则大家就没有鱼可捞了。

孩子总是很乐意把小鱼放回去。

很多时候,我们怪孩子动手能力差,磨磨蹭蹭。

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不敢放手造成的呢?

与其说是“惯”的,不如说是害。

2

很多时候,在一些外人看来,我不是儿子的亲爸。

记得有一次中午带他在楼下的蒸菜馆吃饭,因为饭煮的有点干。

他就不乐意自己吃。

但我没有说什么,给他加了一点汤。

儿子就以这个为理由,慢慢地扒着饭,一口也没吃。

我知道他的想法,是想要我喂。

很多时候,父母怕孩子饿着,一定会喂的。

孩子们也常常会抓住父母的心思。

但我没有理会,吃完后就等着他吃。

他又变了花样玩凳子,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

这时他就哇哇大哭。

“到了这个时候,你应该要好好地补偿我一下,喂喂我吧”。当他用可怜巴巴的眼睛看着我的时候,我知道他的想法。

但我只是看了一下他有没有受伤,然后说了一句没事,继续吃饭吧。

这时邻桌的一位大姐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觉得我太“残忍”了。

但觉得无计可施的儿子也只得一口一口吃着。

没多久也吃完了饭。

为什么一见孩子哭就赶紧迎合上去,打破规则呢?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你的帮助,而是需要你温和的坚持。

因为当他们看到了父母的态度,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很多时候的磨蹭,只是一种换来父母包办的手段。

3

当然有的磨蹭却另有原因,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

我以前也以为孩子的磨蹭就是故意的。

可有一天儿子跟我说 :“爸爸,别催,因为我的屁股有点肥,裤子又小了,穿裤子要慢一点,能不能多给我一点时间?”

“好的,我等你。”

有一天他又跟我说“爸爸,你别催,因为我本身就这么慢。”

的确呢,他那小小的手指还不够灵活。

你瞧,他磨蹭是因为衣服的拉链头很难插进去。

有时候,他正在为鞋子的左右分边而发呆。

但是怕父母发脾气,或者为了证明自己,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都在那坚持着。

不明就里的我们只是计算着时间,催着催着,还不快点就发脾气了。

而很多时候,父母的催促,往往来自内心的焦虑。

一个磨蹭的孩子会让父母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害怕。

因为慢了不行,落后了就晚了。

这是很多的父母内心的担忧。

4

当有了父母的尊重,很多改变就会发生。

没有什么比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获得的经验更有效了。

父母说了什么,教孩子如何做么,孩子往往不会有很深的印象。

但是孩子自己做的事,取得的经验会一直记得。

简简单单四步,面对孩子的磨蹭。

当孩子尝试着去做的时候,请放手。

这是父母应有的一个态度,学会放手。

在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你不要紧紧拉住。

当孩子在做的时候,请守望着,不要替代。

帮孩子完成,肯定能赢得一时的方便,可养一个没有主见,凡事都要爸妈做主的孩子,长久看未必是好事。

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或者给孩子示范。

放手不是放养,不是不问不管,父母在成长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帮孩子一起,追寻理想。

在需要树立规矩意识的时候,请不要说放手。

当孩子获得成功后,给予鼓励。

自信地孩子更能勇敢地尝试,允许孩子犯错, 积极地给予孩子鼓励。

当孩子的正向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

他们就会在自己的轨道上自觉地运行着。

就好像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一样,你不能去用外力粗暴地干扰。

孩子的磨蹭,大部分跟父母的引导有关。

面对孩子,要问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太焦虑了?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父母反应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磨蹭、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一、孩子“磨蹭”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理解,“磨蹭”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磨蹭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磨蹭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磨蹭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磨蹭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磨蹭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二、磨蹭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做手工、做上学前的准备工作。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不管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

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可以这样说,磨蹭、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来的。

由此,我们看出,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的磨蹭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情绪等,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对此,心理专家的建议是

1.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要求

比如,孩子在吃方面出现的问题,通常是父母太关注造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让孩子“因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自己的选择,制约味觉和嗅觉神经感受,而不能体味食物的美感,孩子会慢慢的以厌食对抗你的关注。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贯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给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饭的榜样即可。

2.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

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磨蹭,主要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责任能力。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在穿衣、玩、做家庭作业等事情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因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给你提供了很多选项,具体选择怎样(或什么时间)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么上唠叨不休、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10篇小字”的处罚手段,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勒索、利用父母。

3.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的边界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我们应该清楚,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因该接纳并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为可以限制和纠正。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

父母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

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着成人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自己。诚然,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父母好的行为模式也不胜枚举。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安全、快乐、并成为一个品质高洁、有怜悯之心、有责任心、有勇气、有能力而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

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帮助孩子成长的特别技能。如何获得技能,父母需要学习。需要通过自学,或通过接受专业帮助而获得教育子女的特别技能。

因此,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儿童的行为问题往往可在父母的行为模式及教养方式上找到原因。孩子经常性的“磨蹭”和“任性”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难题,父母常苦恼于孩子的行为难以改变,力求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却很少省察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善学者,事半而功倍,又从而悦之;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又从而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