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深夜家中弑母:你有多粗暴,孩子就有多反叛!

作者:娇娇妈 03-26阅读:3087次

据新京报报道,事发当天,男孩的妈妈以为男孩在家学习,没想到是在玩手机。

随后,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

男孩本想拿刀吓唬不依不挠的妈妈,可最后却失了手。

而妈妈大概做梦也想不到,儿子竟真会夺走她的命。

再如,2018年12月,12岁男孩吴某因在学校抽烟被母亲发现,之后彼此产生了激烈争吵,期间吴某被母亲用鞭子抽打、怒骂,因无法接受母亲这种管教方式而在深夜趁母亲熟睡后痛下杀手。

此外,还有2017年12月5日,四川大竹县13岁男孩袁某某,因怨恨母亲对他管教过于严而将母亲杀害。

这些案例,孩子的凶残和冷漠令人痛心唏嘘!

也让人不得不思考,现行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是不是应该做出调整?

今年两会,30名代表联名提议:建议未成年人刑责年龄降到12周岁。

一方面,现如今信息流迅猛,孩子捕猎知识渠道非常多。比如2015年湖南弑师案中,三个未满14岁的孩子就是通过网络得知“未满14岁,杀人不用偿命”而对老师痛下杀手。

另一方面,现如今的孩子大多早熟。他们的辨识能力、心智发育程度要比以前的孩子高,甚至不少孩子已超出了一般成年人的水准。

所以,“降低刑责年龄”有其合理性。

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它归根结底,不是关键问题所在。

从近几年的类似案例中来看,这些案例都存在着同一个特点:

孩子都正处青春期,而父母至始至终都贯彻儿时的教育方式——训斥、威胁、打骂,要求孩子要听话。

殊不知,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不同,他的认知能力和需求也不同。

然而,绝大多数父母因缺乏育儿理论知识,也不懂得教育心理,没有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导致育儿悲剧频频发生。

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要如何调整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父母又应该如何做?

  • 0-2岁,养为主,给予爱和抱;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幸福就是安全感。而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培养安全感的最佳时期。

如何做?0-1岁的孩子多抱抱,多抚摸。1-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喜欢用“不”“不要”“不干”等词。因还无法完整表达自己,这个年龄段也特别爱发脾气,出现咬人、打人等现象。

所以,这个阶段要多点耐心去理解孩子,帮助他解决他完成不了的事情。要多给予拥抱,多表达对孩子的爱。

  • 3-4岁,调教为主,建立规则;

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独立意识发展并增强。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等也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会经历秽语期、秩序敏感期、物品归属和色彩敏感期等。

秩序敏感期,利用这个阶段去建立规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他日后做事会有底线,有责任感。

所以,这个阶段要调教为主,给予规则教育。

  • 5-6岁,多些赞美,建立自信;

情绪感知能力达到一个顶峰,性情也十分敏感。是培养独立、意志力的最佳时期。

这个阶段容易因打压而受挫、产生自卑。

所以要多鼓励、多赞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可带孩子多见见自然,参加亲子活动。

  • 7-9岁,允许犯错,多点耐心;

第二个叛逆期,独立和自我意识进入另一个小高峰。

如果7岁前对孩子有打骂、训斥行为,那么从7岁开始就要禁止了。

这个阶段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是高自尊人格或低自尊人格。

所以,父母要记住的黄金定律是要允许孩子犯错,接纳他的不完美。帮助孩子形成高自尊人格,这对他养成自律、上进、乐观等良好习惯有非常大的帮助。

  • 10-15岁,有效沟通,学会信任;

孩子因为进入青春期,会变得格外敏感、好面子、患得患失、厌恶权威。

这个阶段,最考验父母的忍耐力。另外,这个年纪已经过了“被打骂却还无条件爱父母”的时期,所以,如果选择对孩子粗暴教育,那就要做好准备,他会反叛,甚至凶残。

但如果这个时期管得好,后青春期基本不用担心叛逆的问题。

如何做?要把重心花费在建立有效沟通上。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倾听和信任。

所以,少说多做多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予他私人空间和时间。

  • 16岁以上,尊重为主,学会放手;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了。虽然做事冲动,但非常渴望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所以,如果和孩子的想法有冲突、分歧。

父母最好是分析利弊,提供建议和意见,但无论孩子最终如何选择,要给予尊重。

每位父母,都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

但事实上,父母及时成长,及时给予孩子合适的教育方式,就是给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

纪录片《零零后》中,13岁的萌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她变得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不喜欢父母安排的事物,有时还会顶嘴,甚至有点排斥和父母说心里话。

然而,这种符合青春期成长的特点却让萌萌妈难以接受,她甚至会因想念儿时那个懂事、乖巧的萌萌而哭泣。为此,萌萌无比难过和困扰,母女俩也常常因此吵架。

其实,萌萌妈忘记了:人生每个阶段正是因为会消逝,所以每个阶段的存在才会有意义。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叛逆、变“坏”了!而是孩子长大了,可父母却停滞于过去。

在此,娇妈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

孩子在成长,家长也需要不断成长。

只有成长,才能有力量与孩子共同前行。

只有成长,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拖累孩子成长的沉重包袱。

注: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微信公众号:娇娇妈(ID:jiaojiaoma8);嗨,我是娇娇妈,专注于服务数百万妈妈的平台。我的文,偶尔理性冷静、偶尔温暖深情,只为让您在路上少走弯路,做个最懂孩子的好妈妈。